今天,阳光灿烂。因为疫情防控,还不能出门。午后,携一小凳到楼顶,一边晒太阳,一边看“藏书馆”上推荐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好多年来,都难得从头至尾看完一部小说了。很难得,今天通过手机屏幕,居然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小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LE INSOUTENABLE LEGERETE DE L'ETRE》,以下简称《轻》。英文译名《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是作者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1988年还被改编拍成了电影《布拉格之恋》。
这是一本形而上学的哲理小说,涉及政治和爱情两个敏感词语,描写了特定政治环境下,个人命运的沉浮,以托马斯与特蕾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为主线,引发读者对灵与网、轻与重这些哲学进行思考,有点不容易读懂。
好的作品,可以让不同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不一样的东西,体会到不同的观点。比如曹雪芹写的《红楼梦》。
网上有人撰文说,不同的年龄段,读《轻》,感受是不一样。年轻人读此书,感受更多的是荷尔蒙,是渣男,是个性与共性的斗争。中年人读此书,感受的是爱的责任与担当、灵魂的自由与禁锢、信念的坚守与改变。
读一本书,读第一次,也许还不能完全消化,那么,就从自己最容易消化的地方入手,哪怕能够收到点滴启发也是好的。
那么,就从下面这段金句着手吧: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这段话,可以看成是对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解读吧。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人不可能活两次,正在经历的一切,都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可供借鉴。
所以,从小到大,从年轻到老年,我们都在寻找心中的理想世界,这就是所谓的“生命之轻”吧。
小时候,我们的理想,是快快长大,长大后就可以不再被父母管着,就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那是多么地美好啊!
然而,在通往美好的途中,因为在小升初、中考、高考、工作等一个又一个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非如此不可!我们生命中的轻在一步一步变重:成绩不好,上不了重点,考不上名牌、进不了500强,亦或成绩好,上了重点,进了500强,人生从此开挂。这些都被“俗”打上了“重”的标签,我们别无选择!人生不是做实验,不是自己期望的结果,不可以推倒重来。
长大后,我们的理想,是挣足够多的钱,找足够合适的婚姻对象,建足够幸福的家,养足够优秀的孩子!
然而,仍然非如此不可!理想的“轻”一步一步落到现实中来,一步一步地变“重”了:大富翁,仅限于少数人,绝大多数只能挣得勉强生存的钱;爱情与婚姻高度一致,那是另一个理想国,大多数人只是在合适的时候,找到了合适的人,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找对人,婚姻是不得已为之;于是,梦想中的那个家,成为绝大多数人不能不承受的生命之“重”;而孩子又是另一个个体,他只是来陪我们走一段人生之路的,能够完完全全按照理想来成长的孩子,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不想妥协,这种“重”就难以承受。
人到中年,我们的理想,是父母安好,儿女独立,爱人健康,自己收入稳定。
然而,还是非如此不可!这时候理想大多化为乌有,生命中的“轻”越来越少。每天一睁眼,全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家中老人,陆续离开这个世界,有的还走得仓促,我们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儿或者女,他们看世界闯社会的方式,很难接受前人的经验,这时代变化太快,我们很难跟上节奏;本来以为还没有长大,白发却已经过早来袭,疾病、意外和失业,我们不知道哪一个先来。这时,你还轻得起来吗?
生老病死,每个人都是第一次经历,哪里来得及选择?就象这次的疫情,虽然跟17年前的那次类似,却又是一个新的轮回,人类积累了经验了吗?
《轻》的男主人公,不管怎么放纵,他始终有自己的原则:决不和情人们过夜,所以他才会理所当然地、毫无牵挂地寻找下一个,直到他遇上真爱,那个他愿意同床共枕的“特丽莎”。
历史车轮,从来都是滚滚向前,我们正在经历的,都是从未经历过的。只要我们心中有必胜信念的支持,我们一定会打败病毒,还天地一片清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