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可以给我一支长矛,深深刺穿生活的监牢。
——向“世界读书日”致意
01
郭敬明、咪蒙?请绕道
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涵养和文采吗?
可以,而且非常有效。
但,任何质变,都在于量变。
任何你想要的改变,尤其是内在的、本质的,都需要一个时间的加成——积累。
所以,在你暗暗下决心要通过读书改变什么、实现什么之前,先做好一个准备:坚持。
这是我们“通过读书改变一切”的大前提,那么读哪些书可以提高自己的涵养和文采呢?
首先不能是郭敬明、咪蒙之流的文章或书籍。
因为他们的书,比快餐还要快餐;他们的文章,比标题党还标题党。
总看他们这类写手的书,会让我们的思想变得虚弱,心性变得浮躁,为人变得功利市侩。
为什么?因为他们作品的代名词是:浮夸、抄袭、造假、制造焦虑、精神毒汤。
不信你可以拿那些经久不衰、被时代认可的著作,与郭敬明、咪蒙之流的文章对比一下,立马见分晓。
那些经典的著作是为了时代和人类的提升而创作的;
而郭敬明、咪蒙之流的写手是为了博取眼球、从而在粉丝经济中大捞一笔。
前者就像是真正的艺术家,后者却把文化圈搞成了娱乐圈,俨然成了捞钱的演员。
02
好书的最高境界
大彻大悟
对于什么是好书,标准是不一而足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认为,好书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彻大悟。
既然是“大彻大悟”,那么那些只是让我们感动一下、感慨一番,或者增加知识面的书籍,都不在此范畴内。
下面推荐几本让我认为可使人“大彻大悟”的书:
01)《九型人格》,这本属于心理学领域,它能开启你对自己的进一步认知
虽然是心理学书籍,但是它很有意思,一点也不枯燥、晦涩。
只要你对自己以及对人类,有最起码的兴趣,你就会爱上这本书。
这本书将人格分成9种,从中你可以找到自己最主要的人格特质,并对自身的内心、情感、动机、恐惧、兴趣领域等都有所了解。
我始终坚信: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是无知无觉的,那么他也就很难去对世界和他人有深入的觉察和探索。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
不光是对搞哲学的人说的,而是对所有人说的。
对想有所成就的人来说,这是最重要的起点。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是对自己不认可的,为此带来的自责、自我消耗一直在不断上演。这曾是持续困扰我的痛苦。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自己有了一番前所未有的认知,让我自此理解了自己,与自己的过往和性格缺陷,达成和解。
而且更重要的是让我清晰了自己的目标:自我实现。
如果你也能在这本书里遇见你自己,理解你自己,或许你就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所在,从此开启一场新的人生之旅。
不论怎样,也许全世界的人都不会懂你,但至少你要懂你自己。
02)《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善良丰富高贵》、《人与永恒》,这三本都是周国平的书
周国平老师以文学家的风格去写哲学,所以这三本书,我觉得既属于哲学领域书籍,也属于文学领域书籍。
这三本书,对我的触动主要在于精神层面,或者说是灵魂层面。
周国平老师对人生、自我,以及世事的感受和思考,既与我不谋而合,也让我佩服不已。
在这种不谋而合中,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内心与精神追求,至少我在这个世界上不是绝对孤独的,我的追求不是荒诞的,毕竟这个世界上有一位哲学家,与我有一样的感受——我是可以被理解,被看到的。
我不想绝对孤独,谁想呢?
所以,能够被“看见”,那就是和解,是救赎。
在这种佩服不已中,我丰富了自己看待人生、自我以及世事的角度。而且,我对德国哲学家尼采的钟爱,正是受了周国平老师的“引荐”。
周国平老师的书,不仅带我领略一番美好的精神之旅,也同时作为我的启蒙导师,让我今后可以更坚定地去探索人生、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
03)《源泉》,这是一本伟大的著作;安·兰德(美)把自己的哲学思想,以小说的形式阐述出来
这本书,让我找到了真正的精神偶像。
我们在接踵而至的困难和打击面前,其实很难做到一直坚定、自信和勇敢。
这个时候,就像西方人信仰上帝一样,我们需要一些借助“灯塔”,从而能够支撑着我们的信念,不至于垮下。
《源泉》中的霍华·德洛克,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座“灯塔”,在我不能靠着自己的意志完全勇敢和走出痛苦的时候,只要我心中想起霍华·德洛克,我就能顿时获得一种强大的力量,把心中的畏惧统统驱赶走。
作为人类的精神象征,霍华·德洛克是对人类自身的意志、理想和美好品格的最坚定的实践者。
每一次对此书重温,都是对我的一次鼓舞和意念的强化。
03
然而
“你真的读我了吗?”
好书千千万,读书的好处也千千万。
然而问起“你今天读书了吗?”这个问题,很多人答案都会是否定的,理由也十分“情有可原”:
天天加班那么忙,哪有时间啊?
家里各种家务,还要照顾小孩,一天下来累都累死了,一点读书的心情也没有了
今天有事,明天会读的…
……
想起来那句话:不做一件事的理由千千万,但做一件事的理由,一个就够了。
接下来我们只需要把“如何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保持天天读书?”这个难题解决了,就可以了。
其实很简单,对于现在这个时代来说。
当眼睛没时间、不方便的时候,那就发挥耳朵的功效。
我在吃饭、运动、休息、乘车等很多场合下,只要方便用耳朵听书,都会随时去听。
现在,听书对于我来说就跟睡觉等一样,成了日常中的不可或缺。
这就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必然。
所以,办法总比困难多。
归根结底,还是意识和决心问题。
最后,愿你能从“不读书的理由千万种,没时间只是一种”,变成“困难千千万万,读书这事还得干”。
共勉~
关于作者:思如,一个不在思想与人生上做“二手货”的人。公众号:哲思艺魂(ID:zhesi-yi-hun),保持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探索,及对艺术之美和灵魂境界的孜孜以求。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