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 瓣有位评论区的老师说:
作为一名班主任,这部片子可以放给学生看,因为胶着状态时你需要油泵。
作为一名学生,你可以看这部电影,短则一周长则一生,作为鼓舞自己的鸡汤。
作为教育者,我们就别再自欺欺人了。态度好肯努力天资不差家庭条件又好的,不用你救。态度不好又懒又笨又穷的学生,就别再忽悠他们学习了,学修车和烹饪吧。
定位观众:急需强力心灵鸡汤刺激的加班人群;毕业班学生(千万别给非毕业班学生看,不然个个都以为自己是天才,小学四年级开始就不用读书,高二再来努力都可以)
在爆发我的愤怒之前,还是要先肯定一下,这部戏里对教育起正面效应的几点:
1. 坚持做好一件事,不轻言放弃——工藤妹妹定下了一个目标,就能持之以恒地坚持,这是学习每样事物都需要的基本精神。
2. 学习要讲究方法,对屡次出现的错误要反思,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补习老师根据工藤的特点,相对应地制定适合其成绩发展的方案,这在教师工作里叫培优辅差,找到弱势科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提升学生成绩。
3. 报考勿盲目,应根据自己的长处,有目的地、有阶梯性地填报志愿——补习老师让工藤填报Q大学第一志愿W专业,补加Q大学Z专业作候补。虽然不太明白日本的具体填报志愿模式,但确实需要这样的阶梯思维。
4. 有些学生即使学习成绩不好,但不代表他一无是处。教师不能在任何场合以任何方式羞辱学生。
5. 赏识教育在很多情况下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兴趣、脾性、家庭背景而发起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表扬和鼓励——补习老师不以有色眼镜来看待新入学的学生,用游戏、漫画、偶像等方式来跟学生谈心,拉近距离,在学生取得每一步进步时都能及时表扬,在学生思维没有按照教科书的统一内容时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给予启发。
6. 不能根据学生的外在表现就对学生的品质下定论,学习不好不代表品质不好,比如工藤的几个好朋友。
但!它暴露出来的一些教育误区,我觉得有必要纠正:
1. 补习老师说,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老师 ???
这种说法在我听来,是日本人也喜欢粉饰太平,教育出现问题了,矛头都指向无能的老师,殊不知现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已经有一大批八零后九零后的老师在充当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和教育理念都是贴近学生的,能理解学生并尊重学生,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行为恶劣,习惯差的学生?
2. 爸爸妈妈好伟大???
家庭教育是取决定作用的。电影中工藤妈妈的做法我就持五十五十态度。
没错,这位妈妈宽容勤劳,爱子女,但她爱的方式对吗?只要孩子开心就好?
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在那所学校里结识了一群好朋友,整天浓妆艳抹不学习,泡吧唱k学抽烟,这就是所谓的“开心就好的生活”?
从她小学到高中的这段时间里,这位妈妈有为自己的女儿制定习惯上的规则吗?有了解她的交友情况吗?有去引导和规范吗?或许有,但没起到效果,也是教育方式出现问题。
到了高中,女儿停学,给女儿报一个补习班,让她继续开心下去。这种做法就对吗?孩子在正常上课时间天天睡觉,然后在补习社度过学业的冲刺时期,熬夜奋斗还边跟朋友玩边学习,这种做法真的合适吗?
如果你的女儿真的认识了一帮损友,真的就是去补习班玩玩而已,那她以后的人生会怎样?
你每天晚上加班加点工作,的确给了她物质上的宽松,但精神上的陪伴和跟进呢?
教育是从小时候就开始潜移默化的,等长大了会自动变好的情况其实不多。一般情况下,这种教育出来的孩子不太懂得感恩,等到发现自己出来社会后,各方面都不如人时,他们非但不会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宽容”,还会埋怨父母当初为何对自己如此纵容。
无原则的爱就是溺爱,不加思考就支持认同儿女的任何做法的爱,是盲目的爱。
工藤爸爸的做法就更过分了。对女儿不闻不问,典型的重男轻女;
和妻子划分教育对象,殊不知教育对象是需要家庭父母的这个整体来作用的。父母很容易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和需要,这也是后面工藤爸爸认识到自己错了的最主要的地方。
在得知女儿有希望考上理想大学后,对女儿态度的八百度转弯,还说“你现在就是全家人的希望”这种话,其实从骨子里都无法改变这种“孩子就是家长的附属品”的观点。
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都是独立和变化的个体,不认识到这点,教育就永远会处于一种“想当然”的模式。
3. 对于学生而言,我这几年接触到的有这两类很让人感觉痛心:
一、很努力但很笨的;二、不笨但不努力的。
前一种情况只能说天意弄人,有些孩子家庭教育很好,但思维却跟不上来,要不是理科偏差要不是文科偏科要不就都不好,很努力,但勉强上了高中之后,还是考取了个普普通通的大学。
后一种情况就怨不得别人了,各种原因导致学习跟不上来,干脆自我放弃,将精力放在学习以外的地方,像工藤妹妹那样的,最后能考上好学校的几乎没有。
我曾经以为,老师的存在就是改变这两类学生,前一种学生,至少能让他们的努力有价值,但当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们送上哪怕是重点高中,他们也考不上好的大学(初高中的课程不能相提并论),做老师的内心愧疚,觉得这样努力的孩子真是可惜,可更多地是感叹学生可能走错路了,其他方面的潜能未被挖掘而是全副身心花在学习上了,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出路,但大家都去挤独木桥。
后一类学生,基本是很难将他们送去好的高中,在初中阶段就已经被断送掉学业了,后面可以去读职中或者普高,但想要在学习上争一席位是不可能了。所以,不是每个学生都是能读书的,对那些确实对读书不感兴趣或没有天分的人,建议早点另谋他想,世界很广阔,别把时间浪费在学习上。
**********************************************华丽丽的分割线*********************************************
看戏过程中自己也看到热泪盈眶,但放给同行看,却遭到集体质疑。因为职业的角度,因此观影后的感受可能不同,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再加上看了其他人的影评,总结了几点让人感觉不适之处:
1.弱化转变过程,主角太容易被转变。一般情况下,这种旷日持久的颓废和堕落是不容易一下子就转变的,如果真如此,那么老师们的工作也不会那么难做。现实中补习老师的方法只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几种方法,并没有特别到什么地步,如不要羞辱和歧视学生并讲究趣味教学,这点大多数老师都能做到。不要把教师行业想得太龌龊,教师就一定会歧视学生。如果在这样大前提下,学生还是不受教,那原因是多方面的。电影中主角很快转变过来,这点是不容易被人接受的。
2.淡化奋斗细节,美化奋斗过程。主角能在一年内逆袭,且是在补习社完成这种逆袭的,且是在跟朋友们边玩边学过了大半段日子的逆袭,且是在零基础的情况下完成逆袭的,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基本是扯淡。看回电影原版,是以学霸身份进来学校后堕落的,这种倒是很大可能。当然电影强调的并不是与现实多么接近,是强调一种不放弃的精神,但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是要建立在克服了数次困难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打动人。如果这样的背景下,“想学就可以学好”,那真的是迷惑了多数人,也抹杀了多数人的努力。如果电影的设定是:主角成绩不错,但因为客观原因(学校教育问题或交友不慎)误入歧途,后来几经波折成功;或者主角一直很努力,但成绩一直很差,忍受各方白眼歧视,后来有人指导方法,加上自己的勤奋不放弃逆袭成功,这两种设定更接地气。在这点上,《龙樱》更靠谱,《百元之恋》更让人感觉真实。
3.歪曲父母教育。这个上面已经谈过。
p.s.:
女主的奋斗本可以不要那么惨烈的,因为之前的荒度岁月实在令人不适;
女主的奋斗放在现实中,成功的几率有多高,能激励多大范围的人群,这个有待讨论;
亲情和激情是可以让人燃起来的,只是燃过之后,我们要明白,眼泪不能白流,也不要被影像遮蔽和过滤掉了一些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