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发难,留发更难!
某个早起的清晨。
我站在镜子前,撩拨着我蓬松的长发。转头看向旁边的李先生:“你看我刚洗过(昨晚)的头发怎么样?”
李先生很自然地说:“你去烫烫头发吧。”
我的眼睛里瞬间散发出了惊喜的亮光:“你为什么说让我烫头发啊?”
李先生很平静地说:“你不是一直想烫头发嘛!”
说到我的头发,真的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生甯宝之前还算比较(相对于现在)直顺,因为发质不是很好,头发长到一定程度便开始开花分叉,所以已经有两三年没有做过头发了,中间就染了一次。
那时很少扎起来,有时候也用下直发梳。平日里的头发,不是很弯,也不硬板,就是很自然的状态。
都说孩子开始认人时,妈妈就开始掉头发了。
果其不然,不过我是从生了甯宝便开始掉头发了,每次洗头发,浴室就好像是一处“灾难”现场,及腰的头发,发梢的发量还没有小手指粗。
甚至有段时间,我都开始关注防脱的洗发液了。
整整掉了一年多,直到过了年以后,头发才慢慢不掉了,头上又长出很多碎发。后来把头发也剪短剪齐了一些,看起来便也多了。
2.发量如一,难上加难。
今天,去理发店里烫头发,满怀期待而去,结果也没有太多惊喜。因为就只烫了烫头发,刘海和上面的头发没有动,看不出太多新意。
做头发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同学,多少年不见,她还是那么瘦。她现在的发量是比较多的,所以准备拉直板,这样看起来头发少些。
记得在学校时,她的发量不是很多,还算比较直的,如今生了孩子,头发却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旺盛,也没那么柔顺了。
当时,理发师还笑说,我同学的半头发量就抵我全部的(发量)了。
说来也是奇怪,在学校时(可以说从小开始),我的头发可是多得很,一大把那种,可是近几年,尤其是有了甜心甯宝以后,头发是肉眼可见的少。
我和我同学,好像是两个人发量调换了一样。所以,我还是烫头发吧,蓬松起来还显得发量多些。
3.发质变好,岂一难字了得?
在说到发质问题时,理发师不止一次和我们说多用护发素蛋白,好像这样就能变得柔顺一样,又好像我们都用得很少一样。
关于发质好坏与否,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法是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或蛋白质,有的说法是肾功能不好,有的说是护理不到位。
但从根本上来说,我个人认为发质和遗传方面和个人体质方面是分不开关系的。
遗传是先天性原因,而个人体质主要还是得从饮食上调整,而作为洗发护发产品,它们的功效只是起辅助性作用。
想要头发好,还是有赖于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和饮食结构的调整了。
4.于人于己,莫与发难。
以前,作为某方面的小白可能会对专业人士的话听之信之,但是现在可能会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或者说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认知,而减少些自己容易遁入的偏见。
就好比说,三两年不做头发。
经常会有理发师认为你“原生”的头发,都长这么长了,还没有做过头发,你的思想就停留在了“不做”的阶段。
而事实上,是你的发质受损,经不起折腾,你希望头发有个缓冲的时间,你发现你自然的样子也挺不错。
就好比,有的人整日浓妆艳抹,就会认为素面朝天的人不够精致,从而产生某种优越感。
但是,素面朝天就不好吗?在没有出席重要场合的日子,给肌肤一个自由呼吸的机会就会“比较低级”吗?
后来,我发现,这种心理往往是这些人心里的“痛点”,也是他们心里存在的偏见误区。
这种误区,一是来自于他们缺乏体验,便将所有的问题,都囿于自己有限的认知里。正应了那句话:越是知道得少,越是以为自己懂得很多。
二是来自于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不完美”,缺乏自信,从而认为自己的“素颜”不够精致,继而将这种偏见投射到别人身上,来填充自己内心的膨胀。
其实,当自己有过此类经历,或者内心足够强大时,便可以同别人共情,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
如果恰好,两者都没有,就请对人对事多一份宽容与谦逊吧。
相信善心终有善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