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一.原因论与目的论
1.在心理学领域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过去创伤对人影响很大,一个人的性格和认知模式是有他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并且很难改变。我们现在过得不好,是因为童年的人物和环境造成的,后天改变是极其困难的。这是一种在我看来略带消极的原因轮,否决了作为人后天的努力。但阿德勒认为我们的行为是根据一种目的论来完成的。例如对别人对我的冒犯我感到愤怒,而愤怒不是结果,而是目的,通过愤怒的手段来固化我的权力不受侵犯,从而达到威慑别人的目的,但我们常常分辨不清楚。目的论更加积极,如果行为只是我们达到目的的手段,那我们就能够通过改变目的来改变行为。反观原因轮,倒有点被动接受创伤带给我们行为的无力感。我们应该大大肯定作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吗?
2.即使我们在过去受到了心理创伤,那又怎么样呢?难道我们承认无力改变现实就能够减少痛苦吗?不能,痛苦和创伤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我们深知这一点,我们缺乏的只是改变现实的勇气而已。诚然,我们习惯沉浸在过去的模式不改变,因为改变本身会带来不安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畏惧的,也因为懒惰,缺少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决心和勇气。所以人们说改变是困难的,我们的痛苦,是自己选择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有了勇气,未知仿佛也不是那么可怕。
二.人际关系的烦恼
3.阿德勒认为人类所有的烦恼都可以归因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我们是社会人,就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大网,烦恼也随之而来。康德认为人类都有进步的倾向性,也就是追求优越。同理,自卑感是由于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引起的,所以自卑感是来自主观的臆造。而自负的人是想提高别人对自己的价值判断,越自负的人越自卑。最好的是不卑不亢,我们应该学会课题分离,课题分离是指正确的认识到别人只是别人,而且别人对我的看法与评价与我无关。一个追求别人的期待活着的人,可能会在现代社会上如鱼得水,但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别人的评价是他的课题,为自己而活吧。这与西方的自由人文主义很像,只有你才能决定你的价值,你应该听从内心的声音。而且在意别人的评价,势必会与他人比较。人生如果成为与他人的竞赛,当你的朋友比你更加优秀时,你只会把他当成想要战胜的敌人。当你把对方当成敌人时,也不可能真正和对方取得友谊。如此,我们说人际关系是我们在社会的基石,我们的幸福程度大都取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人际关系破裂,岂不更加痛苦?
三.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4.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而终点是共同体感觉。这是指把别人把社会看成共同体,痛苦来自于人际关心,幸福也来自于人际关系。当你从关注自己转变到关心别人的时候,也就没有烦恼了。因为我们想要取得他人关注是因为想肯定自我的价值,而关心他人关心外物则是他者贡献,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最大的自我价值感。所以他者贡献并不是宗教似的精神鼓吹,盲目奉献而不顾个人的体验。他者贡献最终是为了自我,为了内心的愉悦。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我们应该发展横向关系而不是纵向关系。
四.活在当下
5.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肯定自我也是优越情节的表现,而自我接纳则是不管自己是平庸还是优秀,都无条件接受现在的自己,而不会感到焦虑和痛苦,我们得有一种甘于平凡的勇气。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一连串的刹那,如果以结果为导向,则否定了过程的意义,如果失败,岂不是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每一个刹那都是一个完结,都是有意义的。最美丽的是沿途的秀丽景色,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那么,人生有什么意义呢,阿德勒认为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人生的意义由自己决定。毕竟,画笔就在手中,人生的蓝图由君绘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