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种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题跋,题跋是写在字画、书籍碑帖前后有关品评、鉴赏、及时、考订等的文字,一般作品前的叫“题”,末尾叫“跋”,统称为题跋。有些文人将自己的题跋汇编成册,如本文就是宋朝苏轼为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的《斗牛图》所做的一篇题跋作品,选自《东坡题跋》。
不同训练角度的反复诵读:学习文言文,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手段,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时候可根据不同的层次目的设计朗读活动。如这一篇目中就可以这样设计:第一遍读要读准确,引导学生关注生字、尤其是多音字的读音,据义定音。第二遍则在读准确通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关键注释,观看插图等方法大概了解文段的意思,根据句子意思读出句中“停连”。第三遍读出情味,引导学生关注重读、慢读关键词句或关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如“乎、也、矣”等,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另外注意表现牧童、杜处士身份角色、情绪和神态。这个过程中老师可对较难的语句做出范读。通过这样进阶式、有不同训练目的的朗读训练活动穿插在课堂活动之中,
巩固解读文言文的方法:本篇文章是文言文,六年级的孩子已有学习经验,大部分孩子知道解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如结合注释、看插图、查工具书、古今义对照、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这一课要训练“想象补白”的方法,让言简意赅的文言文内容丰富生动起来。另外还可以通过选择角色进入,创造性的改编故事,使人、事、理更加鲜明立体起来。
极简的叙写与丰满的效果:本文的两个关键人物杜处士和小牧童,文中用寥寥几笔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就把人物活灵活现的勾画出来。如杜处士这位士人把锦囊玉轴的《斗牛图》“常以自随”体现了他对书画的珍爱,如小牧童发现问题时的“拊掌大笑”就将孩童特有的可爱率直形象跃然纸上,再加上有点嘲笑意味的“谬矣”的这一处语言描写,凸显出了小孩子的初生牛犊不拘泥大画家的权威,勇敢表达看法的天真无邪。再如杜处士所珍藏的名家名作竟被一个小孩童当众指出有误时,那一句“笑而然之”是多么豁达温和的风度。
一种典型的文章结构:本文为结构十分精巧,前面叙事充分铺垫,最后一句说理升华。这种构思和今天的“寓言故事”很像,由事到理,更有说服力,易于接受领会,这种写法很值得借鉴。
两处“笑”折射出的人物特点:本文中有两处笑:分别是小牧童的拊掌大笑与杜处士的笑而然之。虽然都是笑,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进入两个不同角色与其出现的具体情景中,对理解人物形象很有帮助。
平实的小事揭示深邃的道理:据记载,苏轼写这篇作品时,正值自己被贬谪回家服丧的时间段里,作为文学修养极高的大文豪,肯定不会直接对名家戴嵩这样公然的指责。而且据了解,戴嵩尤以画牛为擅长,一定是对牛斗进行过细致的观察,而且牛在相斗时也确实有“掉尾而斗”的情形,并非都像小牧童说的,“尾畜入两股之间”,苏轼为何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苏轼用这样的角度阐释“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的道理。其实也是对当局大行“变法”执政者的讽刺和控诉。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读准课文
2、解读文言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生动地讲述故事;
3、简单评析人物,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创意:
一、教学铺垫:(约6分钟)
1、了解题跋这种文体;
2、认识作者苏轼。
3、会写字教学(1)出示会写生字“锦”“矣”;
(2)提示重点笔顺,板书范写;
(3)学生练写。
三、学习活动
(一)活动一:读准字音 读通顺(8分钟)
1、出示生字,齐读。
2、出示三个多音字,提示据义定音,齐读。
3、指名读,正音。
4、全体齐读。
(二)活动二:读好停连 讲生动(约16分钟)
1、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借助注释、结合插图、增补缺失成份等方法逐句解释,解释全文内容。(5分钟)
2、根据意思,读好句间的停顿,齐读,指导。(2分钟)
3、用“想象补白”的方法关注杜处士“尤所爱”,小牧童“拊掌大笑”,杜处士“笑而然之”的具体表现。(4分钟)
4、指名生动讲述。(3分钟)
5、出示范文齐读一遍。(2分钟)
(三)活动三:读出情味 写短评(约10分钟)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提示读出人物的情绪、性格,另外关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矣”等,读出情味;
2、学生齐读;
3、师点拨:文章结构,前面叙事,最后引用古语阐明道理,结构清晰;另外“一事一议”,由事及理,很有说服力。值得学习借鉴。
4、总结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为书戴嵩画牛》写一篇短评:
一个( )的小牧童,
一位( )的杜处士,
一个( )的道理,
构成了这个( )的小故事。
5、学生自写,分享交流。
6、师总结,齐读。
四、布置作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