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在阅读上的时间确实很多。每周几乎都有超过20个小时的阅读量。更有那么几天,为了赶完阅读完一本书,成天成宿地铺在上面。
有一个问题是我很早以前就开始意识到了的。读过的那么多的书当中,感动我一时的故事、段落、句词有很多,但真正影响到了我日后生活的却是寥寥。可能我读书还是偏向功利主义了,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回答说“For the shadow of the lost knowledge at least protects you from many illusions.” 真的有这种效果么?如果效果仅仅如此,那为什么不把时间花在别的能创造更多价值的地方呢?
我注意到这样几点:
-
当我在读文学名著的时候,比如最近所读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一片鸿篇巨作,我在微信阅读上一共花了两周三十个小时的时间将其读完,并划出一些我觉得好的、犀利的、发人深思的段落或语句。我清楚地记得在那个连贯的读书过程中,当我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脑子里面会出现很多很多的思考活动,这些思考活动,虽然碎散,但窃以为是极其宝贵的。如果这个时候,我停下来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由于思维天马行空且毫无章法,往往会影响到我整个阅读的进度。而一旦之后踏入职场,尤其是对于我这个做工程技术的人而言,空余的时间是稀少因而宝贵的。此外,读完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我的大脑通常是蒙的,情绪是低落的,整个人就像经历了一次精神战争的残酷洗礼,再也提不起勇气再回到故事开始的地发去追忆。
-
当我读心理学的书籍的时候,比如《爱的艺术》,我以为这本书结构框架相对清晰完整,但前部分可能是因为术语多且生僻难记,很容易读了后面忘了前面。这本书的第一章包括第二章前面几页我通常是读了后句忘了前句,完全是凭着“我要读下去”这样一个信念坚持下来的。这样一来,感觉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因为读完就忘了,更不用谈到什么理解共鸣,我觉得是一个损失。当然后面的内容就好很多,除了关于宗教和爱的关系的思考的部分。心理学书籍之所以难读我认为其一是其很多抽象难懂的概念,以及抽象和具化之间的不断转换,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读者很多精神层面、心理层面上的那种微妙复杂稍纵即逝的感受,如果你不曾拥有过类似的,你就很难切身体会。而作者通常是心理专家、社会专家,面对过无数的不同的精神案例,他在写作到时候有很真切的体会,而读者不具备。
-
我们宿舍有一个医学博士,他的历史学知识是相当惊人的。对各个朝代之间的更迭、政治制度、疆域之间的不同风土人情也都是了若指掌。尤其是谈到明清历史,不同皇帝、不同大臣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更是如数家珍。那么问题来了,是他的记忆力比我强吗?可是我的英文单词量也是很惊人的,绝对不是记忆力的问题。但为什么关于历史我的概念总是模糊的,不同年代对应的不同的人物在我脑子里总是打架。三月份花了两个礼拜的时间读完陈衡哲教授的西洋史,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教授的文笔优雅风趣,一个个历史史实在它的笔下也都显得生动活泼跃然纸上。然而读完这样一部历史教科书籍,无论我阅读的过程中是多么门清儿,但读完之后,我的脑子里是各种打架。时间顺序尚且能大致辨别,但具体的人物、战役、国与国之间的恩怨情仇也都开始张冠李戴,甚至是“嗯,大概就是那么一回事”这样的感觉。就像前两天听朱天飚教授在讲国际体系的时候谈到普鲁士、哈布斯堡的时候,我的感觉是“啊呀,我前段时间都读过,可是他们是什么关系来着....” 这样混沌的印象在我的脑海里,难道花了那么长时间读下来就是这样一个收获?
我知道自己的读书方法存在问题,接下来也准备花点时间研究一套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没多久就要开始工作了,用来读书的时间会大大减少,因而每一分秒都显得很珍贵,每一本书读下来都应该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感悟收获才是。
也许是有点功利主义吧,但我还是想有所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