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微信群里邂逅了一位名叫欧阳光宇的株洲本土作家,她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公众号文章,我点开一看,才发现是她新书中的作品。读了几篇之后感觉还蛮有韵味的,于是加了微信,顺利买到了纸质版新书,书名叫《采采衣者》,引自《诗经•曹风•蜉蝣》中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欧阳光宇《采采衣者》光看到书名如此古韵盎然,我便来了兴趣,更何况本书还是株洲市文艺创作重点扶持作品呢!
不过,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忍不住感慨:书的内容编排如此用心,只可惜形式太过素朴!比如,书的封面虽然是富有古韵的土黄色,但是书名之类的文字也是这个颜色,几乎难以辨认,只能凭手感摸出凸起的阳文。如果能够再加一张颜色鲜明的护封,就再好不过了。还有,书中的文字也不乏错讹,审校方面稍显粗糙了。
并不醒目的封面当然,瑕不掩瑜。《采采衣者》全书共分为十二章,每章都以的农历月份的美称命名,比如柳月、杏月、桃月、槐月;每章各有八篇文章,头六篇讲七十二品,后两篇讲二十四种风格;每章开头还配有一幅墨荷图,再佐以与该月相关的诗词,十分蕴藉,也足见作者用心之深。
十分用心的内页从《采采衣者》的书名便能大致猜到本书的主题与“衣”相关,不过内容并不只是“就衣论衣”,相反,这本书的内容相当丰富,借用书中的内容提要便可见一斑:
“评天下服饰,说色彩性情,设风格讲堂。全书从千种服饰中选七十二品,于百类流派里择二十四种风格,借衣释美、谈史、说理;从文学、美学、哲学的角度,用或生动或诙谐或感人的语言,伴读者领略多维多彩的服饰世界。”
读欧阳光宇老师的《采采衣者》,既能读到与服饰相关的专业知识,还有各种有趣的历史典故,更有海量的诗词引用。不仅如此,还有散文诗般的优美文笔,充满亲情的种种回忆,使得这本200多页的小册子变得有情、有爱、有温度。
(一)与服饰相关的专业知识
从内容提要中也能看到专业方面的内容是围绕着“评天下服饰,说色彩性情,设风格讲堂”展开的。书中选取了七十二品服饰,大到西装、夹克、T恤、旗袍,小到领带、戒指、纽扣、围巾等等,作者都能品评一番。还有将服饰划分为二十四种风格也十分微妙,如雄浑、冲淡、复古、典雅、简练、劲健、绮丽、自然……每一种风格都有对应的服饰类别,虽然看上去大同小异,深入了解又会发现确实不同。
服饰在一般人看来不过是遮蔽身体、御寒保暖的东西,稍微讲究一点的,至多是注重审美功能,要穿起来好看。其实,从专业人士的视角去看,服饰还有很多讲究和深刻的内涵。就拿大家比较熟悉的中山装来说,众所周知,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设计出来的,虽然现在穿中山装的人并不多,但是中山装仍然是重要场合的首选,特别是国家领导人会在特定的场合穿中山装,比如阅兵。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山装乃国服,更重要的是中山装所代表的深刻内涵。
用数字来解说中山装,可以分别用一、三、四、五来表示。
数字一,表明国家和平统一,故衣服的背部不缝缝。
数字三,分列左右袖口的三粒纽扣,左指民族、民权、民生;右指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主张。
数字四,弘扬礼、义、廉、耻的中华传统,用衣服外的四个口袋来承载。
数字五,表达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学说,对应前襟的五粒纽扣。
了解了中山装的内涵,便觉得孙中山先生真伟大!中山装真了不起!
(二)有趣的历史典故
其实,上面提到的中山装的来历和内涵也算得上是历史典故了,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与服饰相关的典故。
比如:为什么新郎又叫新郎官?“红男绿女”的最初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追溯到历史上的唐朝。在唐代,基层官员的官服都是暗红色的,官位越高,服饰色彩越明艳。因唐代男子多以入仕为官为荣,故政府允许即便是无官职男子,在婚礼上都可以“假穿绛公服亲迎”,即假装穿红色官服迎亲。基层官员又可以假装穿上上级官服作为结婚礼服。所以,新郎也被称为“新郎官”。
俗话说“穿红着绿”,既然新郎穿的是红色的礼服,新娘就要配绿色礼服了。因为在唐代人看来,红主阳,绿主阴,阴阳调和,刚柔相济,符合自然八卦之道,寓意婚姻天长地久。所以,“红男绿女”的最初来是唐朝的婚礼习俗。
再比如:比基尼的名字有何来历?
话说1946年,美国在一个名为“比基尼”的小岛上进行原子弹爆炸实验,小岛也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变得举世瞩目。就在原子弹爆炸实验完成十八天后,一名法国设计师设计出了一套上下分体的泳装,用料极简,仅覆盖女性身上的三个点,对当时的人们造成了强烈的道德和视觉冲击,引发的争论不亚于原子弹爆炸的威力,于是这位擅长营销的法国设计师当机立断,把这种革命性的泳装命名为“比基尼”。
(三)海量的诗词引用
我初步统计了一下,《采采衣者》一书中引用了将近一百条诗词,几乎平均每两页就有一条。而且这些诗词所在的时代跨度相当大,既有《尚书》《诗经》《楚辞•离骚》中的名句,又有唐诗宋词中的经典,还有现代诗歌,由此也能看出本书作者的学识之渊博。
最厉害的是,这些诗词并非“为了引用而引用”,而是确确实实与内容相关,写到了这个主题,就想到了这些诗词。比如,在讲到帛这类丝织品的时候,作者分别引用了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柳宗元《卖炭翁》中的“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及宋代张俞《蚕妇》中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用以说明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包含了绸、缎、绡、绫、罗等。
再比如,在讲到扇子这种配饰的时候,作者引用了唐代顾非熊《子夜夏秋二曲》中的“君筵呈妙舞,香汗湿鲛绡”、唐代李百药《杂曲歌辞•火凤辞》中的“歌声扇里出,妆影扇中轻”、南北朝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中的“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以及西汉班婕妤《怨诗》中的“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用以说明扇子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要且普遍的配饰,扇之美,被古代女子演绎到极致,甚至女子的悲喜都可以托之于扇——班婕妤的《怨诗》就是把自己比作团扇,被汉成帝始乱终弃。
如果说前一段引用的诗词我们还算耳熟,后一段的引用则相对生僻了,欧阳光宇老师并没有在书中加以注解,她只是把想到的诗词信手拈来,那些出处都是我一边读一边从网上搜索出来的,一般人还真不知道顾非熊、李百药、何逊。这也更能看出她的诗词功底之深厚了。
(四)散文诗般优美的文字
欧阳光宇老师不仅擅长旁征博引,语言文字也特别美,读起来有散文诗的韵味。也正是这种优美的文风,使得即便是讲述关于服饰的专业知识,都能让人轻松的领会。不妨来感受几句:
“服饰的纤秾,是为华美,‘韶华满目,一望皆春’。纤指面料纹理细腻,是精工细作的上品;秾指色泽润厚,着色如铺展在渲纸上,意犹未尽。”(《服饰二十四美之纤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自然;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自然;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自然。”(《服饰二十四美之自然》)
“典雅似乎像位女王,深浅、方圆、冷暖、礼闲、繁简均可为其所用,而最终聚在个‘正’字上,‘正’成就其博大,是为典雅之基础。”(《服饰二十四美之典雅》)
从以上的引用可以看出,不愧是女性的视角,擅长运用比喻或者创造意境来描述服饰风格的特点,毕竟服饰之美还有赖于穿它之人。同一件衣服,不同的人穿了会有不同的感觉和风格特色,而且会受到所处场合、环境、个人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服饰的风格划分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界定,更多的属于感性认识,而且会有变化。服饰本身没有生命,穿在人身上才有了具体的生命和意义。
这一点作者应该也是会认同的,因为在讲服饰二十四美之豪放的时候,作者写道:
“要以服饰展现豪放的气魄,内在的信心、胆识、真力是基础,此基础是外在豪放的源泉,内修外造,与豪迈放达互为因果,内在实力充足,外在方得气象万千。”
正因为如此,所以重庆谈判的时候,虽然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穿着中山装,但是毛泽东将衣服敞开,豪气冲天,蒋介石却将衣服扣得严严实实,相比之下,气势矮了不少。
(五)充满亲情的回忆
读到最后,我蓦然发现,与其说这是一本谈论服饰的专业书籍,不如说是以服饰为媒介,记录亲情的散文随笔。衣饰只是引子,亲情的回忆才是内核。在书中,作者不时展现了三代人之间的关爱与温情。
比如,作者提到小时候母亲给自己织的毛衣总是不讲究配色,被她嫌弃,后来才想明白,那是因为母亲舍不得浪费一针一线,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母亲首先考虑的是孩子的保暖,而不是衣服的配色。
虽然父母很俭省,但是在关键的时候却舍得花钱,所以作者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能够穿上果绿加天蓝色的背带裙,在照相馆里拍照留念;16岁的时候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块手表;高中时穿上爸爸从北京出差买回来的清雅大方的格子裙,从此告别了穿娃娃装的岁月。
随着父母渐渐变老,自己也为人父母,作者从享受父母的爱,变为回报父母爱,给予子女爱。旅游的时候会给母亲买美丽的手镯,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会在他穿的衣物上绣上名字的首字母。爱是代代相传,爱是衣饰关怀。
采采衣者,悠悠情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