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班主任研修院2.0班读后感之四:
班级文化是“灵动的”,不是“静止的”
——读《复杂科学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有感1稿
2018年6月4日5日在常州举行的全国“新基础教育”研究共生体“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学生发展”第五次现场研讨会上,有幸聆听了上海市闵行区教育测评与研究中心陆燕琴老师的专题报告《“新基础教育”从培养完整的生命个体的意义上,实现班队建设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之路》。陆老师对十多年“新基础教育”班队建设与学科教学综合融通的变革之路进行回溯、梳理和辨析,帮助我们清晰从“强化学科渗透,完成局部关联”的第一阶段,到“围绕整体沟通,发挥持续作用”的第二阶段,再到“深化意义建构,回归全面育人”的第三阶段,这其间需要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更新,更需要教育价值观的真诚回归。我们看到了“新基础教育”下班级生活的多领域融通,惊叹于综合融通带给学生的新成长、新发展,更感佩研究者们在十多年的教育变革之路上的耕耘与付出。
近日阅读了陆老师的《复杂科学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一文后,对“新基础教育”下班级文化的建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初读:理清文章架构,明确不懂的问题
陆老师的这篇《复杂科学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与6月4日的现场报告有相同之处,也是上海市闵行区十多年“新基础教育”的变革性实践研究之一,主题聚焦的是班级文化建设。
陆老师开篇指出当前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的都依据还原论思想,对班级文化中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构成要素做分门别类的探讨。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班级文化应全息渗透于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凭借,需要整体布局,有机推进。陆老师以复杂性科学独有的方法论去关照班级文化的建构问题,以具体班级的实践研究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在班级形象设计的细微处实现班级文化的整体描述;二是在班级的自组织建设中完成班级文化的纵横融贯;三是在班级不确定事件的处理中明确班级文化的主旨要义。最后总结得出,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代表着班级个性,不可简单复制,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
38.中国班主任研修院2.0班读后感之四:读《复杂科学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有感1稿整篇文章,陆老师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一个个有关班级建设的真实的案例,特别适合一线班主任阅读学习。当然,文中的一些理论一些专业性表达还是很难懂。反复阅读摘要与文章后,我脑海中迸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什么是“复杂科学视野”?
我想要了解“复杂科学视野”得先弄明白“复杂性科学”的意思。百度之后,对“复杂性科学”这一概念有了模糊的感知:复杂性科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称“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复杂性科学为什么会赢得如此盛誉,并带给科学研究如此巨大的变革呢?主要是因为复杂性科学在研究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复杂性科学带来的首先是一场方法论或者思维方式的变革。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认识到研究复杂性科学的重要意义,然而要想找出一个能够符合各方研究旨趣的复杂性科学的概念还有困难。虽然目前人们对复杂性科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想起去年阅读过的莫兰的《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这本书,这真是我迄今为止阅读过的最难懂的一本书籍,如果没有李教授的推荐,我不会遇见这本书,如果没有李教授的鼓励,我不会坚持读完整本书,他还提醒我记住这种看不懂的感受,然后坚持读下去(哪怕一句话也读不懂)。看完整本书后,感触特别大,当即写下了5000多字的读后感。这本书改变了我原有的认知模式,教育理念,如果用一句话来分享读书心得,那就是“世间万物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我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我们同住在一个地球上。因此,教育是一个无比复杂的过程,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站在全球背景下培养人。”
对比“复杂性科学”的概念和《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这本书,我这样理解陆老师文中提到的“复杂科学视野”,这是人的一种复杂的思维模式,这种复杂性思维引领我们整体综合的、更高更远地看待问题,而不是孤立的、分解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复杂科学视野下,我这样理解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不能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学生的班级生活乃至于生命成长相联系的。正如文中提到的“整体设计”“有序推进”,注重的是“整体”,是推进过程中的“不断生成”。
2.复杂性科学独有的方法论指哪些?
这个问题读完全文还是不明白?是不是侧重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还是人之思维方式的形式?
3.自组织的“自”是什么意思?
“自组织性”是班级文化建设遵循的原则之一,为什么要在“组织性”前面加上“自”呢?读完全文,我这样理解“自”:自主、自治、自由、自成一体,要借助班级文化将班级建设成为自主自治的、民主和谐的优秀班集体。(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4.“还原论思想”指的是什么?
“还原论思想”是什么思想呢?是不是比较传统的,我们已经习以为自然,甚至不会再去怀疑的一些观点、习惯?复杂科学视野就是要打破传统,试着不断追问:这样真的是对的吗?有更好的方法与路径吗?还有更好的方式方法吗?
5.“全息”如何理解?
陆老师指出,班级文化应全息渗透于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加上“全息”?“全息”是一种怎样的渗透?
连接思维方法的七个指导原则之一是“全息的”原则:它展现了复杂组织的这个明显的悖论:不仅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而且整体也被纳入部分之中。因此,每个细胞是一个整体(总的机体)的一个部分,而整体本身也存在于部分之中:全部遗传材料存在于每个个别的细胞之中;社会作为整体也通过其语言、其文化、其规范存在于每个个人之中。[1]
文中的“全息”是指班主任的思维模式、教育理念吗?还是一种渗透的程度?这个概念我觉得很难理解。
再读:聚焦班级文化建设的特点
陆老师通过具体的班级文化建设案例的剖析,突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性、自组织性和动态生成性。
(一)班级的形象设计
陆老师理论联系班级文化建设案例从班级名称、班级口号、班级标识、班级班歌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在班级形象设计的细微处实现班级文化的整体描述。当然,陆老师还指出班级形象还可以通过班级板报、班级网站等加以凝练。
我们学校每一个班也都会有班名、口号、班歌等。那我们的班级文化与“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的班级文化有什么区别呢?我想最大的区别之处就是“学生立场”“整体设计”“全息渗透”。以我们自己班为例,班名是蜜蜂中队,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像蜜蜂一样勤劳。因为这名称符合我的教育理念:勤锻炼,拥有健康体魄;勤阅读,拥有充实头脑;勤劳动,拥有健康习惯。更惭愧的是这一班级名称和我上一批带的班级是一样的,为的是更加省力。还有我们的班级口号也是上一批学姐学长留下来的(蜜蜂蜜蜂,谁与争锋,勇往直前,战无不胜)。当我将这一口号告知同学们时,他们都表示很赞同。我们的班歌更加随机,就是音乐书里挑选的一首歌《两只蜜蜂》,因为歌名和班级名称一致。班徽也是我独自找人设计的,也就是说我一个人搞定所有的班级文化建设内容。而有一些班级文化还是迫于学校检查的压力临时决定的,只为了应付检查。因此,我们的班级文化基本上是“死”的,是静止不变,相互之间也是没有多大联系的。
读完全文,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学生立场”,没有将班级真正还给学生。那么,低年级的孩子(如一年级)能参与班级形象设计吗?他们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吗?从熟溪小学蓝老师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我看到了可能,敬佩蓝老师的整体设计、综合融通的能力,更加敬佩她“时尚”的班级建设理念。
(二)班级的自组织建设
陆老师从三个方面向我们阐述在班级的自组织建设中完成班级文化的纵横融贯:一是落实于班级的组织建设中;二是嫁接于班级活动的设计与推进中(这里包括班级常规性活动的自主设计和活动的要求指向上凸显班级文化);三是转化于班级的制度建立与过程评价中(包括制度设计、过程评价和推出榜样人物)。
很庆幸这个学期我对班级组织建设进行了五大变革:
第一步“我为班级设岗,人人认领班级岗位”
同学们为班级设岗,人人认领一个岗位,一周一评,一月一总评,评出特别负责任的岗位之星为班级榜样人物,将照片粘贴在教室门口的班级文化板上。
第二步“我来布置岗位墙,人人制作岗位名片”
岗位认领以后,我给每人打印了2寸红底照片,同学们利用美术课制作了个人名片。然后又成立了岗位布置小组,分工合作布置了班级岗位墙。
第三步“我来选小队长,人人参与小队建设”
以前的班主任工作中,小队长都是我自己指定的,小队建设更不会在二年级时进行,那是高段的事情。这学期,我让孩子们自主报名提交队长申请表,然后逐一上台演讲,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小队长。将选择权真正还给了学生,让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心目中的队长,人人参与班级小队建设。
第四步“我来制定班规,人人争当班级主人”
小队长选出来后,我们又进行了小队分组,各个组都进行了小队文化建设,然后全班以小队为单位制定班级规范,开展小队竞赛,在竞赛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多方能力。
第五步“我来排卫生表,人人助力五星班级”
小队建设好之后,我们班的很多活动都以小队为单位开展,卫生值日表就是其中一项工作。以前,值日表都是我一个人安排的,这学期我进行了大胆尝试,让二年级的孩子自己安排教室和包干区值日表,一节课的时间,每个组都完成了安排表。孩子们的分工理由以及组长的选定各不相同,让我刮目想看。最值得欣慰的是,班级卫生工作让我省心了很多,同学们总能在组长的提醒下按时打扫,而在以前通常是要我不断提醒的。
(三)班级不确定事件的处理
陆老师选取了一位学生踩到了狗大便而进了教室,同学们不肯教室的事例,列举了两位班主任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及因此可能的结果。让我体会到老师的行为对学生不确定事件的处理能力培养的重要影响。
就在上学期,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个男生小项踩到了大便后进教室,早上我来到教室就闻到了臭味。同学们一个个捂住了鼻子。我采取的是第三种方法,我问同学们:这样的情况怎么办?那就是解决问题。于是我叫小项先离开教室,然后拿来拖把开始拖地,有几个同学看=看到了也拿起拖把过来帮忙。读完全文,班主任B的做法很值得我学习借鉴,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这种不确定事件的处理能力可以影响学生以后的社会生活。
在《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一书中,“迎战不确定性”就是未来教育所必需的七种知识之一,也是“为构造得宜的头脑”所必须拥有的能力之一。
三读:明晰班级文化建设的条件
读到这里,大概明白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以及实用的路径,那么我能建设好班级文化吗?
“关键人”
陆老师指出,建设自成一体的班级文化中,班主任需形成的关键素养包括:科学复杂的思维品质;整体融通的组织、策划能力;文化建设的敏感;教育自觉。我觉得班主任就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关键的“关键人”。
“关键事”
班级生活中每天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好的坏的,可以说教育契机无处不在。
就如文中所言:按照我们“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的实践经验,我们会通过主题班队活动(课)这一重要载体来体现这种系统的设计、过程的转化和文化样式的生成。
因此,我应该抓住关键事落实生成班级文化建设,如有系列有主题的活动,目前来看,我们班的活动是非常零散、孤立存在的。而这一切的变化之源就是“班主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新理念,才能实现发展。
让我们一起走在学习成长的路上……
参考文献:
[1]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80页。
38.中国班主任研修院2.0班读后感之四:读《复杂科学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有感1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