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认知的边界隔离
1、发现有些认知单独成立,整合却是又互相冲突,不仅矛盾还很混乱,所以有必要进行边界隔离;
2、不是所有的鱼都是鱼,今天的青蛙是昨天有脚的蝌蚪,“认知”在不同阶段也有区别;
3、要有意识的区分,不同范畴里的认知有主次之分,它们可以不冲突,只是在不同维度起作用;
4、下一步行动:
(1)要明白整个现状是不同秩序组合而成,这些秩序存在即合理,它们也代表一套规则,这些规则可以冲突也可以合并;
(2)回顾之前记录“不是仅有黑白”,当时定义黑白只是两个极端,中间具有无极性的“灰色地带”,它并不属于前面两者;
(3)当发现冲突的认知,应主动建立边界隔离,思考清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立场;
(4)所以不要以“对错”来定义事物,这同样也是两套认知,而现状包含并不止这两种;
【二】认知决定行为模式
1、在日常的观察和交流中,发现人们的行为模式往往受认知驱动,结合价值观的影响,最终形成习惯;
2、似乎可以通过调整认知以改变某些不良的行为模式,先挖掘更高的价值,然后用积极的想法替代;
3、意识到即使个体愿意改变,认知的转变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意识的实践和反馈调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由“知道”到“相信”加深的过程;
4、下一步行动:
(1)要建立开放和包容的认知,经常提醒自己避免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
(2)遇到挑战时,尝试刻意跳出行为模式,从另一种认知框架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反正是折腾;
(3)对于要纠正的不良行为,先上价值,然后从“受益点”改变个人认知,结合之前“角色、过程”公式自我洗脑;
(4)有些认知点,只知道并不能推进改变,需要努力刻画这种价值观,使它从“知道”转变为“相信”;
【三】生活中的幸存者效应
1、网络让大家表达和查找信息都降低了门槛,自己平时收集资料和拿反馈,都是一手网络为主;
2、但在越来越多的使用中发现,这些需要甄别的信息,往往就特别容易产生幸存者偏差;
3、比如京东买延保,因为成功享受过,所以一直有买此服务的习惯,可谓是真香。但是在很多平台的声音,却是不值、骗子等标签为主;
4、仔细想想,是因为没被坑过的,成功保修的都会“懒得”表达。而那些在服务过程,遭受到不公和意外的,才更有表达意愿,所以就不能被更多的负面声音影响判断;
5、下一步行动:
(1)生活中对信息进行过滤,一定要思考是否会踩入“幸存者偏差”的影响,要记住“能见到的并不是所有,只是一部分”;
(2)举一反三,在决策中也需要留意幸存者效应,所以应该多渠道获取信息,避免被单边、局限遮蔽;
(3)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有“幸存者效应”,很多人与朋友和与家人、同事、陌生人相处是不同状态,避免管中窥豹或是一隅之见;
【四】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
1、在生活和工作的历程中,体验到风风雨雨、欢喜忧愁,不管如何优化决策,这些困难和挑战都是前行路上的常态;
2、逐渐明白这些逆境和困难,其实就是路程中风景的一部分,只是人性趋利避害,不喜欢痛苦和煎熬,很多谋划都是为了少经历痛苦直达彼岸;
3、这些风雨并非完全是坏事,可以说后天的人格都是由一路的经历塑造,这也是成长过程的经验包和检验;
4、接受并洒脱面对这些困难,是将它们转化为推动自己成长力量的必要条件;
5、下一步行动:
(1)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要坦然接受,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只有认知上接受这些是常态,才能做到不抵触不抱怨;
(2)倾听其他人的经验和建议,经常自我反思、向内求,主动调整心态和行动策略;
(3)前行路上的痛苦,一部分来自预期与现实的落差,一部分来自面对逆境困难的无助和挫败。尝试把前者当成动力,把后者当成现状定位,以此来转换痛苦;
【五】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回顾很多经历,发现自己若对某个目标念念不忘,付出努力并锲而不舍,总会在某个时刻得到一些积极反馈;
2、这些回应或许来自机缘巧合的好运,又或许来自坚持不懈的水滴石穿,但一定是没有半途而废;
3、很早就觉得这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现象并不是偶然,它背后的推动是不断地行动积累,同时也正好周期性地坚持到各方面契合;
4、下一步行动:
(1)提升上述这种认知,要更专注于目标,尽最大的行动力去实现,保持打持久战的觉悟;
(2)也要在追求中平衡现实和预期,做到有所遇后有所求,同时不忘初心;
(3)也要接纳非正面回响,保持对反馈的开放性,从其中学习和优化做法;
(4)做到坚持,一定是积极地坚持,要区别于被动煎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