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彦伟、王学军、阿麦、苏涛
一直不敢轻易提笔,怕这只笨拙的笔写坏了那珍贵的时刻。直到几个月后的今日,刚刚读了《泰斯比哈》中张巨龄和王遵五先生的故事后,唯恐自己也将步前辈之后尘而去,才惊恐地打开沉睡的电脑。
中原,在作家眼中是个什么样子呢?张承志先生在《中原迷茫》中描述道:“他们都渐渐活得习性沉默,与文不说书,与武不论剑。”“本来中原应该是大器之极,守如山林,动如风火。于拙朴中静听他人倾诉呻吟,在出世时一发千钧天下震动。可是千百年来不知为了什么……我自孩提时想象和热爱的大陆——它衰老了。”石彦伟也曾写过:郑州“这座城市之于我唯一与一个人有关:姚欣则。”
中原之于作家是如此之轻飘飘。我暗自伤感。
即便如此,我还是希望作家们能来郑州与年轻一代沟通交流。既盼这文脉传达给自家孩子,也盼其传达给那些叛逆的孩子们。
突然有一天,宁夏作家好友王学军给我留言说:“海燕姐,我们要去郑州参加回族文学论坛和阿慧老师的新书发布会,你能来吗?”我说:“我不是作家,也没有人邀请我,我有什么资格参加呢?”他说:“我不是在邀请你吗?你那么热爱文学,这次会议又在你们郑州开,一定要来参加啊!”
我想了想说:“都谁来?”他说:“好多作家和学者,还有你喜欢的……”
我一下子瞪大了眼睛:“是不是有石彦伟老师?”
“当然喽。”
听到这个消息,我无法安静下来,因为我知道石彦伟正在南京等地开展《泰斯比哈》读者见面会,而我的“书香回族读书群”正在等待着这本书。千载难逢的机会啊,能不能在郑州也做这样一场见面会呢?
我立刻编辑公告,诚邀郑州方圆的读者们参加,发了几个群。尴尬的是,并没有想象中的火爆,群里静如深水,我的心也随之沉入湖底……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又发了一个小群。突然,有一个浪花泛起,一行闪亮的文字跳出:“我读过石先生的文章,也很敬仰他,我愿意为你们的事业出力打杂,帮你们操办此事。”
这是一个叫钱波的小伙子发出的文字,字字珠玑,闪闪发光。我如释重负,犹如肩上的千斤重担交给了一位强壮的年轻人!此后的所有事情,几乎都是钱波兄弟在张罗,我一直到活动当天才到现场。在与石彦伟的多次沟通中,他一-直在强调一个意思:这次会上大腕云集,不但主角是刚刚新书发布的阿慧老师,还有李佩伦先生这样的学界前辈,也有敏洮舟、苏涛、阿麦、王学军等优秀作家,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珍珠,因此这次读书会要凸显“一串珍珠”的光芒。来到现场,我才明白石彦伟所说的“一串珍珠"的概念。除上述提到的诸位老师外,还有长期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王辉大哥,宁夏大学苏涛博士,端庄文艺团队的马文军、子清等。不知从哪冒出来的一波又一波的读者赶往现场,这是郑州回族圈子从未出现过的一次文学热。
签售现场让我如何表达当时的心情呢?
“我原想要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要一滴甘露,你却给了我整个大海。”作家为读者解读了文学之于一个民族的意义,让我们明白了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烫金名片,理解了李佩伦先生在世纪初提出的“文化救族”学说的时代内涵。
当我登台朗读《羊来羊去》时,情不自禁加了一段开场白:“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原大地百花开!作家们就像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一样从书中走了出来,盛开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为我们带来了丰盛的精神大餐。我就像安徒生笔下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梦中的面包、烤鹅、奶奶都来到了我的身边……”而后便开始了动情的朗读。
王学军老师说:“发挥得很好,感情饱满”;完美主义者石彦伟说:“感情投入,我都被感染了”;而阿慧老师则站起来,眼中噙满泪水哽咽着说:“谢谢你海燕,我写这篇文章时就是你读出的这种感觉,你读懂了我……”
我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如梦如幻,如在童话中。
我和作家阿慧读书会后,一些志同道合的读书友成立了一个读书群,随时分享来自本民族和兄弟民族的美文,并用朗读的方式录制、上传、欣赏,真正做到从目之所“读”,到“口”之所读,再到“心”之所读。我也真真切切地爱上了阿慧老师和更多回族作家的作品,不断地向周围朋友推介。平乏的生活忽然有了新的意义和追求,人的精神原来可以变得如此富足和安宁,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不知为什么,每每想到这次读书会,我的脑海中都会跳出一个伟大的比喻:渗渗泉——那哺育了人类璀璨文明的源泉。它仿佛流到了中原大地,一旦被民族的长子“蹬”开了,便汩汩流淌开来,滋润每一颗干枯的心灵。久渴的我兴奋地如那位母亲一般喊道:“赞木,赞木!停下,停下!别流走,让我尽情地享受这精神的甘泉吧。”
“你读吧!”泉水好像在回应我说,“当一个民族的双手捧起了书,就捧起了未来。”
2018.5.1
集体合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