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参加同学闺女的出阁宴,宴会的主角新娘新郎旅游度蜜月去了,只剩下我们这些阿姨叔叔们吃饭聊天,没有靓丽俊美的年青人,没有复杂的仪式,同学夫妻俩也没有刻意打扮,只是感谢同学多年对女儿对他们一家的关爱。
我吃着饭,喝着汤,忽然就想到了婚姻。何为婚姻?古汉语里的婚姻是儿女亲家。《鸿门宴》里刘邦听到项羽要攻打自己,就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初次见面就“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男女当事方的主观意愿关系不大。
我国古人娶妻的标准程序称为三书六礼 ,这是中国古代婚姻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是男方在求婚时使用,女方接受,标志着婚姻关系初步确定。礼书是记录结婚时使用的礼品种类和数量,反映了新娘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财力。迎书是在结婚当天使用,用于迎接新娘过门,象征着对新娘及其家庭的承诺。而娶妻需要经过六道程序,称之六礼 ,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纳采指的是男方通过媒人向女方家庭提出婚姻,并送上礼物,表示诚意。问名 是女方家庭接受提议后,媒人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带回男方,以便占卜。纳吉则是男方根据占卜结果,若两人无冲克,则开始准备婚礼。纳征指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包括礼金和其他物品,根据男方经济条件而定。请期 是男方选定结婚日期,并征得女方同意。亲迎就是结婚当天,新郎带着迎书和媒人、亲友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三书六聘不仅体现了古代婚姻的正式性和重要性,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庭地位、财富和缘分的重视。虽然现代社会的婚礼流程已经简化,但三书六聘所蕴含的尊重、诚意和祝福仍然被许多人传承和珍视。婚姻对每个人,每个家庭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洞房花烛夜”是每个男子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我们/古代婚书誓词通常充满了诗意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经典的古代婚书誓词有:“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此证。”
“一阳初动,二姓和谐,请三多,具四美,五世其倡征风卜。六礼既成,七贤毕集,凑八音,歌九和,十全无缺鸳鸯和。”
“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
“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赤绳早系,白首永偕,花好月圆,欣燕尔之,将泳海枯石烂,指鸳侣而先盟,谨订此约。”
这些誓词体现了古人对婚姻的重视和对未来伴侣的深情承诺。它们用韵文表达,优美典雅,对仗工整,琅琅上口,富含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而从法学概念来讲婚姻,它应涵盖以下两层含义:以男女两性结合为基础;以共同生活为目的。
婚姻的自然层次上的含义是以男女两性结合为基础。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人类固有的性本能,是婚姻赖以形成的自然因素,也是婚姻固有的自然属性,这种自然属性是婚姻关系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如果没有上述种种自然因素,人类社会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婚姻。纵观整个婚姻发展史,婚姻都是以男女两性的结合为内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不仅研究了婚姻的起源和发展,而且对未来社会的婚姻进行了推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的群婚制、对偶婚制下的婚姻是异性之间的结合,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一夫一妻制,从名称本身就说明了它是男女两性之间的结合。
婚姻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述。我国古代一直以“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为婚姻的目的;基督教认为结婚的目的在于子女的生养教育以及夫妻间的互相扶养和性要求的慰藉;近现代各国的法律也对婚姻的目的做了种种规定。这些“目的”虽然纷繁复杂,但透过这些表面的目的,我们可以发现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强调结为婚姻的男女双方必须“共同生活”。这既是婚姻对当事人主观心理状态的要求,也是一直为人们所追求的婚姻在理想层次的含义。
所谓“共同生活”,是指居住在一起,成为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处在同一个生活消费共同体中。一般情况下,还包括夫妻之间的性生活和夫妻间的互敬互爱。史尚宽先生认为,“共同生活”一般为“精神的生活共同(互相亲爱、精神的结合)、性的生活共同(肉的结合)及经济的生活共同(家计共有),”这是对“共同生活”全部内容的概括。
婚姻意味着青年男女依据法律形式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从原有的父母家脱离独立承担生儿育女,社会世俗人情往来,是原本的陌生人构建了最亲密的社会关系,是经济共同体。
对所有人而言,婚姻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分水岭,因着婚姻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开启了新的生活。生理上的结合,情感上的慰藉,生活上的互助,孕育自己的相似形,赡养日渐衰老的父母,承担社会的责任,婚姻都是美好的期待。既有爱情的甜蜜硕果,也有世俗物质生活的实际落实。婚姻甜美,婚姻也不易,且行且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