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述而篇7.20——我非生而知之者

《论语》述而篇7.20——我非生而知之者

作者: 雪霁晴空喜迎春 | 来源:发表于2023-07-06 23:00 被阅读0次

述而篇7.20章——我非生而知之者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白话】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而是爱好古道,勤奋汲汲求来的啊。”

学习这一章需要明白几个问题:

1、夫子为什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

2、什么是“好古”?为什么要“好古”?

3、为什么说“敏以求之者也”?

郑康成曰:言此者,劝人学。那我们来看:

1、“我非生而知之者” 

生而知之者:不待学而知者。朱子:“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也。”这是圣人气质。

钱穆:“时人必有以孔子为生知,故孔子直言其非。”当时人认为夫子是生而知之,孔子直言否定。

《论语正义》曰:生知者,不待学而能知也。夫子亦是生知。特以生知为上,谦不敢居。且恐学者自恃聪明,将懈于学,故但以学知自承,且以劝勉人也。

孔子担忧人们误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而不去学习,此特意告诉世人我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靠始终勤奋乐学得来的。

夫子以此鼓励劝勉世人树立信心,以先贤为榜样,踏实努力,“念终始典与学’“蛾子时术之”这是夫子循循善诱的教者心怀,也是人们通向成功的法宝。

2、“好古”

好古:爱好古人之道。钱穆:“好学必好古。若世无古今,人生限在百年中,亦将无学可言。孔子之学,特重人文,尤必从古史经验、前言往行中得之,故以好古自述己学。

刘宗周:“好古,不废诵《诗》读《书》,但借《诗》《书》以尚友古人耳。”

“古”,就是经典,是亘古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从盘古开天地持续到于今的,是先贤们留下来的宝贵经验,是天地自然规律,是先王之道。

好古”,是爱好学习古圣先贤的文化,崇尚古圣大道,也是致力于为往圣继绝学,是以古圣以来的智慧之光来充盈照亮今人前行的路。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信”之一字,是其关键。孔子正是信他之前的圣贤,所以能够融会此前之文化精髓,而贯通后世之文化渊源。孔子只是“述”前圣之思想,而“不作”自己的新见解,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也是在给我们后人树立榜样。

3、“敏以求之者也”

敏以求之:敏,疾速、勤奋,犹称“汲汲”。徐英:“敏求者,问礼、问官、入太庙、每事问之类是也。”《义疏》:“我既不生知,而今有所知者,政由我所好古人之道,疾速以求知之也。敏,疾速也。”“敏以求之”就是汲汲以求之,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好学。

李炳南曰:圣人生而知之者,然非不学,如问礼于老聃,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等,皆好古敏以求之也。今世纵有生知之者,亦须勤学新事物,何况非生知之者,不学可乎?

圣人生而知之,依然好学,而且不只是向一位老师学习,也不只是在一个地方学习。不仅好古尚贤,而且还不断学习新事物。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圣人揭己以示人也。大凡人有聪明睿智出于天然者,是谓“生知”;又有逊志时敏,期于有获者,是谓“学知”。盖生知、学知,成功皆一。生知而不加之以学,亦未能尽知之量。至于孔子,生知之圣,犹加之以学问之功,所以集千古之大成,人岂可自恃质禀而废勉强之功哉?

那这章启发我们:

一是要有志向,且为己所好。

二是好古。夫子以周公为目标,以天下为己任。注重品行修养,以达圣贤境界。这也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三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好,人生需好学,踏实切己;榜样需明确,好古先贤;方向需笃定,敏以求之者。

我的导读分享就到这里,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述而篇7.20——我非生而知之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sl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