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776218/b8f075d6d6a542a9.jpg)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有人说看书要看精,多读名著,这样才不至于浪费时间精力。
读小学的时候,我喜欢看漫画书,父母总唠叨:“又在看这些没营养的书,浪费时间,有这时间还不如多背背课文!”
初中时喜欢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杂志书,就是不愿去碰名著。父母又会埋怨:“多看些经典名著才好,看这些杂书有什么用呢?竟给我浪费时间!”为掩饰父母唠叨,我的书桌上就摆着名著,抽屉里面却藏着杂书。因为名著太难读,杂书太吸引人。有时自己想想都感觉没救了,太没自律了,肯定没啥出息。
高中时虽然时间紧张,但还是会挤出时间去看那些杂书。当然那些经典名著也是看了,在初中时囫囵吞枣看的,高中学到时还会去翻一翻,但就是感觉没啥味道,这大概就是自己没品味吧。
后来我迷上了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家》《春》、《秋》;顺带着还喜欢上巴金散文:《雾》、《雨》、《电》。
到了大学里,才又对《西游记》和《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有了感觉,才又精读了一遍,也有了新的感悟。
我当然知道,阅读经典名著有助于培养审美意识,有助于提升思维能力,有助于增长智慧,有助于开阔我们的眼界,带来更深的文学感受,从而提高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我的新感悟便是读好文章如饮好酒,其味无穷,久而弥香。通过阅读经典名著,走进大师们笔下的世界,和书中人物交流,从他们那里获取知识,汲取营养,可以提高我们的涵养,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更能教会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但是看杂书是不是真的浪费时间精力?
我觉得并不是,爱读书好处是多多的,即便看完就忘了,但至少你看的时候,是沉浸其中的,不然你怎么看得下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好处至少还有可以让你掌握知识,而知识就像呼吸一样,吐纳之间,可以见人的气质与涵养。读书还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防止它失去能力,就像身体的其他肌肉一样,大脑也需要通过锻炼来保持它的强壮与健康。
总之,读书的好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需多言。
那么是否就只有看经典大师作品就够了?我周围人常常这么说,你读书就读那么十几本书就够了,把这些书读透,读精,读烂,你就有了深厚的底蕴了。
可是我总是会手痒,我什么书都要看,看到书,无论什么题材,我都会看上一会。
那到底是广读书,读杂书有利,还是精读书有用?
我记得在大学里,针对这点还展开过辩论。双方辩论得面红耳赤,最终答案是先多读书,读杂书。再精读,在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领域,精读。
我认为多读和精读是两种阅读方式,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不合适。
很多人以为读书是读不完的,每年出版那么多书,庞大的书库让人望而生畏。
所以,在浩淼的书的海洋里,建立一个知识通识体系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认为不管读什么书,能带给我一点思考,增长一点善意,感受到一丝美好,这难道不好?
看书真的不必拘泥于看什么书,而在于思考本身,思考的过程是快乐的。
孙犁说:“我曾寒酸地买过书:节省几个铜板,买一本旧书,少吃一碗烩饼。也曾阔气地买过书:面对书架,只看书名,不看价目,随手抽出,交给店员,然后结账。经验是:寒酸时买的书,都记得住。阔气时买的书,读得不认真。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大概就是人的一种心理意识在作祟吧,其实没什么道理好讲的。
看什么书,凭兴趣,凭感觉,这就对了,问题还是在于思考,读一本书,不经过认真思考,看过就会忘记。只有经过认真思考,做过笔记,才会变得印象深刻。
记得梅子涵说过:一个小时候读童话的人比读《论语》更为深刻,一个小时候读儿童文学的人比读鲁迅著作更为清晰,阅读应在最适合的年龄去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