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世世楚将,鼎鼎大名,天生傲气。少时,不学书不学剑,学万人敌,大志也。但又不肯竟学,见其年少轻狂浮躁。后见秦始皇,曰“彼可取而代之”,着实大志,世人佩服。巨鹿之战以少胜多,一战成名,使秦名存实亡,实在威风凛凛,英雄本色。后与刘邦楚汉之争,胜绩赫赫,似胜利在望,最后竟穷途末路,自刎江东,不过悲剧一场,何也?项羽这些性格缺点,终是害惨了他。
其一,残暴不仁秦三世:项羽二十五岁,攻打襄城,襄城的人抵抗不服,后来攻破了,项羽就把他们全部活埋了。好一个麻木不仁的项籍。
巨鹿之战之后,二十多万人为了能在秦乱世活下来,所以投降项羽,这样一来,项羽就更有威望了,可是没办法,当时二十多岁的项羽脑子有问题,把二十多万人全杀了。人家不投降你,你杀了,还说的过去,但人家都臣服了,你还杀了,你告诉我你几个意思?项羽认为暴行可以增加威望,让他们恐惧从而臣服,其实实际是适得其反。
鸿门宴后,有一说者劝项羽,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可项羽不听,烹了那说者。这一路项羽活埋煮人烹杀的还少吗?活脱脱的秦始皇转世,杀人用刑看心情,如此杀人如麻,众人如何臣服于他?民心怎么稳定?如此,项羽就已经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回了。
其二,天真单纯没心机:刘邦项羽争天下久了,民众士卒都苦不堪言,于是他俩就议和,让大家休养生息,以鸿沟为界,东为楚,西为汉。之后,项羽二话不说就退兵了,才给了刘邦可乘之机,真是毫无心机,傻的可爱。
后来,曹无伤把刘邦刚进关中后的举动告诉了项羽,项羽大怒,起了杀机,才有了著名的鸿门宴一事,但是项羽竟然把事情原委全告诉了刘邦,于是刘邦刘邦逃回去就把曹无伤杀了,虽然这种吃里扒外的东西不能要,但是他护了你的利益,是对你有益的啊,你咋说出卖就出卖了呢。
再者,项伯与张良有旧交,项伯泄密给张良,是项弊刘益,可是项羽竟然一点疑心都没有,反倒是刘邦还谨慎的问张良咋了。这一点,项羽自是斗不过刘邦老奸巨猾。
其三,骄傲心软不听劝:从项羽年轻时,不想学剑术文字,要学敌万人之法但又不竟学就可以看出他的骄傲,后来约定谁先到关中谁称王,刘邦先到了关中,听说刘邦想称王,项羽勃然大怒,因为项羽内心已经自我认定自己才是最有资格称王的,刘邦算个什么东西?所以才会如此生气。那怎么办呢?灭了他。如何灭?鸿门宴。
项羽就与范增等开始计划鸿门宴,杀了刘邦,这样天下就是项羽的了,可是呢,一到鸿门宴,刘邦那一跪,道个歉认个错,就让项羽打消了念头,无论范增怎样暗示,项羽都视若无睹。这不该有的仁慈啊,是逼的英雄失败的一大原因。
说者劝项羽不要在政治大事上儿女情长,想着回家,项羽不听,人才忠臣不管给他提什么建议,项羽不听:我知道怎么办你们不用管我。但他的亲戚们给他出啥馊主意项羽都听了,再看看刘邦:为之奈何?为之奈何?为之奈何?如此,人才在项羽那得不到重用,都跑到刘邦那里效力了,以至于项羽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背叛,就连挑拨离间项羽亚父也是简单的很。忠言不听听奸计,人才不用信其亲,最后还说是天要亡我,非用兵之罪,岂不荒唐?如此气宇轩昂,半生戎马,下场竟是死无全尸。
西楚霸王者,项羽也,论行军打仗,无人能敌;论英雄气概,万世不及,无奈宁信其亲,不用忠臣。无奈宁重情义,不杀匹夫。穷途末路,紧要关头,不想应对之策,却儿女情长,惋惜佳人;明有一线生机,有几成把握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却无颜见江东父老,无法忍受这欺人羞耻的现实,自刎江东,若是那刘匹夫,抛妻弃子的也要逃。明明可君临天下,奈何残暴自傲,不知悔改。着实可惜,着实可惧。
重情重义落个死无全尸,抛妻弃子却得了天下。年少轻狂终是斗不过在社会跌打滚爬历练出来的老奸巨猾,如果项羽再经历几十年风雨,他是否不会在那么张狂高傲?他是否会不那么的看重情谊?他是否会变得心思缜密?他是否会战胜刘邦改写历史?人生如戏唱,难道成长就是逼着自己成为曾经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吗……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