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诛一夫的利与弊

论诛一夫的利与弊

作者: YuMoo555 | 来源:发表于2022-12-04 16:36 被阅读0次

    这次我们主要围绕着孟子与齐王的对话,去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在历史之中,齐宣王因为燕国的内政出现了问题,所以去讨伐燕国,结果讨伐成功了。于是他便请来了孟子,去问他是否可以收复燕国。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燕国和齐国都为千盛之国,那么在当时的一个时代,以千盛之国讨伐千盛之国本来就是违礼的。既然已经成功了,齐宣王他最主要的疑问就是自己是否能够光明正大的将燕国收复下来。为何会出现这个疑问呢?其一点就是在那个时代,如果你将别的国家的暴君推翻以后,就应该尊重当地的人民,让他们自己在选举出来一个王去统治那片地区。按照齐宣王的心意,他肯定是想要让孟子说他可以收付燕国,这样他才能正当的去做,从而不受到其他国家的怀疑,被其他国家讨伐。

    孟子所讲的要不要兼并这个国家所要考虑的就是在你将它兼并以后,是否能够让人民过得更好,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以仁政的思想。以及理念去收复掉这块地区,这样的收复就能够进一步的加快“王”天下的进展,而不受到其他诸侯国的猜忌与攻打。

    我们知道齐宣王作为一个皇帝很难去做到如此的自我约束,如此一大块儿肥肉,他又怎么不会将其收入囊中呢。所以最终他将燕国收复了以后,也并没有去管那里民众的好坏。燕国已灭,但齐王又不想以仁政治国,所以他所面临的就是被其他诸侯所讨伐,随之的就是燕国人民的谋反与起义。

    首先在最初齐国本就不应该去攻打燕国,但是就算他打了孟子已经无法去改变了。但孟子在最终不建议齐宣王去取,但是齐宣王却又去取了。虽然又攻了又取了,那么在孟子这里也是没有问题的,政治仍然可以实行下去,只要不去。“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那么齐国的政治地位仍然是可以保持下来,从而不被其他诸侯国讨伐的。再怎么说已经到这种地步了,孟子也是不断的在降低要求,齐宣王已经没有理由不采纳孟子的思想了,但是不知齐宣王在想什么,他最终还是没有采取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每一条思想,齐宣王都没有去做,那么最终他也因为这件事情慢慢走向了衰落。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王道是真的难以实行,在齐宣王作为帝王的时候,他曾问过孟子一个问题。就是说周武王在统治的天下时,作为一个诸侯国将纣杀死了。商汤在当时作为夏桀手下的一个部落首领,也推翻了夏桀的统治。齐宣王在最后也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做了许多错事的君王,肯定有许多的民众都在怨恨他,也就是说齐宣王在自忧,他想问孔子的就是自己有没有可能也被当像纣一样的暴君给灭了,他想最终确认的就是那些像武王以及商汤的人算不算叫以下犯上?

    那么孟子给出的答案就是如果作为一个君王有仁义则不会被杀,但是一个残害仁义之人的君王,残贼人则被称为“一夫”,那么这里的“一夫”就不被称为君王了。那么在这里孟子所讲的那些“一夫”就是可以被杀掉的,那么孟子在这里也是最终的在提醒齐宣王,千万不要做“一夫”。

    那么诛一夫这件事情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呢?那么在将不仁之君杀掉这件事儿之上,确实可以让这个国家暂时变得安稳。虽然说可以正义的杀不仁之君,但这在根本上也不是一个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夫”是很有可能过几天就会出一个的,如果一个国家不断得去“诛一夫,诛一夫”那么代价其实就实在是太大了。总之这还是在政治方略上的问题,这最终还是把国家的存亡放在了一个君的身上,因为我们最终还是需要走向民主制的。再说何为“一夫”呢?一个君王做错了三四件事就能成为一夫呢,做错了两三件事的君王被杀掉,真的就代表着真理与正义吗?

    这些在帝制之下的问题其实都是需要我们走向从政治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最终走向民主制的一个过程。“诛一夫”有利有弊,但他最终都不能够成为一个最有效解决事情的方案,但换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向来不能说孟子的政治思想就是失败的,它是基于世风以及现实已经在做出了许多的改变与决策,以及在那个时代他还能坚持自己的思想,将其传承下来,这是非常伟大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诛一夫的利与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uv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