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畏生命》这本书,是作家张晓风经典散文之作。
其中有一篇文章《你不能要求简单的答案》,写一个文学爱好者,她问作者是怎样学习写作的。
张晓风说:“年轻人啊,你问我关于写作的事,要我怎样说啊。要回答你,不免要夹上我的一生啊!一生的受苦和欢悦,一生的所得和所舍----”
于是,她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情。
两岁半,年轻的五姨教她唱歌,唱着唱着她就哭了,为什么呢?原来那个歌词是这样写的:
“小白菜啊,地里黄啊,两三岁啊,没了娘啊-----生个弟弟,比我强啊---弟弟吃面,我喝汤啊----‘’
妈妈问:“为什么哭啊?”
她说:“好可怜,那小白菜,晚娘只能给她汤喝,喝汤怎么能喝饱呢?”
只有两岁半的年龄,竟能感受到好可怜,小小的心灵,就生出对人的怜悯之情。

读到这里,让我想起童年的一件往事,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大概5、6岁吧,还没上小学,正是文革期间。
一天,我在父母单位的大门口玩,一会功夫,走过来一群人,其中有一个人被五花大绑,由两个年轻人推搡着,一个摁着脖子,一个抓住反绑的胳臂。
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跑过去看热闹。
这时人越来越多,聚集在厂门口。为了不让人们涌到前面,中间用一个铁链子隔开,那两人一直在喊口号。
我记不住他们在喊什么,也不知道那人犯了什么错。

那个被五花大绑的男人,低着头,像一个任人摆布待在原地不动的小绵羊,接受众人集中在他身上被嘲讽的目光。
我挤到最前面,清清楚楚地看见他低着头,嘴巴紧闭,脸上胡子很重,头发蓬乱,也许之前被人揪过。
那时我想:好可怜,他一定很伤心。不知不觉,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有一种像被人无辜欺负的伤心。
两岁半,5、6岁这样幼小的年龄,还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谁是对,谁是错的。但却能去可怜一个人,为一个素不相识人的受苦而哭泣。我想,这就是,在每一个人心里天生的怜悯之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