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蓝球明星科比·布莱恩特曾说:“每天洛杉矶早上四点仍然在黑暗中,我就起床行走在黑暗的洛杉矶街道上。一天过去了,洛杉矶的黑暗没有丝毫改变;两天过去了,十多年过去了,仍然没有改变,但我却变成了肌肉强健,有体能、有力量,有着很高投篮命中率的运动员。”
毫无疑问,科比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来源于他长年累月的自律。这种自律,却是我们常人可望不可及的。
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而自律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径。缺乏自律的人生必然是充满遗憾的一生,因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除了自律还是自律。
彼得·霍林斯专注脑科学十余年,将科比们自律的秘笈,总结在《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一书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62308/47c79d1a9ccf3723.jpg)
书中重点介绍了提升自律水平的方法,告诉我们,通过科学的训练,人人都可以提升专注力和意志力,养成自律的习惯。
01 成功的自律者都有哪些特质?
自律从本质上来说是反人性的,没有人愿意如苦行僧一般生活,但如果你想亲眼见证成功彼岸的美好风景,那么自律确实必不可少。
书中总结了那些成功的自律者一些共同的特质:
第一,明确的奋斗目标。
当科比被问到如何做到每天清晨4点便开始锻炼时,科比都会回应说,因为自己想要全力以赴成为最杰出的篮球运动员。
自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不断变好,当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那些成功的自律者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是可以忍耐眼前暂时的痛苦,而选择长远的利益的。
生活中,但凡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不可能唾手而得的。明白了这一点,当你用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作为激励时,就会做到主动去对抗眼前的满足和诱惑。
第二,使命感。
书中说:缺乏使命感的自律犹如毫无意义的自虐。那些成功的自律者都具有用行动改变世界的理想。
西晋末期,祖逖和好友刘琨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感到非常焦虑,他们有着复兴晋国、建功立业的共同理想。
年轻的二人半夜听到鸡叫的声音,就互相鼓励着起床练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二人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实现了报效国家的愿望。
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由来。为刘琨和祖逖提供了巨大动力的正是对国家强烈的使命感。只有持之以恒、永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才有可能忍受自律带来的琐碎和无趣。
第三,不要盲目自律。
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自律,而不是在自己明明没有任何优势的领域里盲目自律。
自媒体人孙娟说:“如果让姚明去当程序员,让周迅去打篮球,让罗翔去游泳,结果会怎么样?就算他们再自律,依然会活的多么辛苦,恐怕每天都在为生存挣扎,毫无快乐可言。”
人人都想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但要知道自律是有条件的,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要在什么地方自律,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02 将自律变成一种习惯
彼得·霍林斯通过对大脑的研究发现,自律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理性因素,无论是坚持自律还是放任自流,都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习惯力量。
时间效率管理专家张萌学生时代曾经是个学渣,她有了成为奥运火炬手的目标后,开始每天早上5点起床朗读英文,风雨不辍,足足坚持了1000天,最终实现了愿望。
张萌介绍她自律的秘笈,就是把早起的习惯养成身体的生物钟,一到这个时候身体自然就告诉你应该起来了。
书中介绍:科学研究发现,培养一种习惯,平均需要花费66天。习惯的养成一般都需要一个艰难磨合的过程,吃着火锅唱着歌就把习惯培养好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
培养习惯和自律需要每天重复同样的行为,不受情绪状态干扰,雷打不动坚持66天以上才能大功告成。
自律很难,要想不因为情绪冲动而设立的flag到最后都偃旗息鼓,培养良好的习惯对提升自律能力至关重要。
因为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不再纠结,尤其是在做的过程当中不会去想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且体力也不会被耗损。
一旦能够成功坚持下来,那么新养成的习惯便可以代替自律帮助我们实现目标。
03 自律可以通过锻炼达成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这本书告诉我们:自律就跟肌肉一样,是可以锻炼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10 倍法则。就是在设定目标的时候要比自己的原本预期水平提高10倍,随后再付出10倍的努力去实现目标。
“10倍法则”是一种刻意而为的激进策略,例如你想减重10斤,那么你可以把目标设为100斤,这甚至已经超过了你的总体重,然而更加远大的目标可以激励着你为了达成目标而变得更加积极和自律。
制定更加远大的目标可以让自己相信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然后制定更加远大的规划,并凭借自律和努力付诸实践。因为目标过于宏大,就算是遭遇挫折也不会太过失落。
第二,锻炼自制力。就是用心思考如何提升自己在面对诱惑时保持自律的能力。
书中说:如果始终坚持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的自律能力就可以得到持续提升;反之,如果总是纵情声色犬马,那么自律也便会随之渐行渐远。
如果你是一个执行力疲软的人,可以了解一下“10—10—10法则”。是指当你选择了放松自律,10分钟、10小时和10天以后,自己的心理状态将会如何,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例如,正在执行严格节食计划的你,没能抵制住诱惑,享受了美味冰淇淋。在之后的10分钟时间内,可能会一直感觉良好,顶多在潜意识里有那么一丝丝愧疚。但10小时后,惭愧和悔意便会在脑海里占据上风了。到了10天后,你可能会进一步意识到当初的一时放纵已经给自己的长远目标造成了破坏,从而陷入深深的懊恼中无法自拔。
培养自律生活方式的一个核心要义就是要始终将长期收益置于短期快感之上。也就是说,要舍弃一些即时的满足,用以换取更大的长远利益。
第三,构建自律的环境。自律的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社交环境。
我们知道自己的意志力没有强大到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做到自律,所以要通过构建一个不存在干扰和诱惑的环境,来构建起坚强自律的力量之源。
例如:你习惯于工作的时候常拿起手机来看,那么就把手机屏幕朝下,放在远离自己的位置。如果你想少吃垃圾食品。那么就干脆别买,不让自己有机会看到那些垃圾零食。
如果你想减肥,那么将微信头像换成“不减十斤,不换头像”的图片,并每天在朋友圈汇报进度是一个好办法;如果你想早起运动,那么邀请一个同伴和你一起互相督促,比你自己去做效果应该会更好。
写在最后
培养自律能力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你不想总是让自己懊恼,陷入到挫败感中不能自拔,那么在设定自律目标前,请你先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我是否真的想要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2.我正在做正确的事吗?
3.现在我所吃的苦,今后会带来怎样的甜头呢?
4.我现在神志清醒吗?
对于以上四个问题的回答不能有任何的模棱两可,只能简单地回答“是”或“否”。如果我们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就不要给自己任何破坏自律的机会,就必须一以贯之,将自律坚持下去。
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情,可能在短期内会让你觉得非常艰难,但只要持之以恒,最终我们会发现这才是实现成功的最有效率的一条路径。
耶鲁大学著名教授苏珊说:“当我们的智慧和内在的感受相调和,所做出的行为与价值观一致时,自律才有意义,才能修炼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生苦短,岁月如梭。在往后的日子里,愿我们不忘初心,找对生命的方向,通过自律得到自己想要的,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完美的交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