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教育需要艺术性——好话还需好好说

[读书]教育需要艺术性——好话还需好好说

作者: 但雨泽 | 来源:发表于2018-11-19 16:33 被阅读0次

    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让我们习惯了直来直往式的教育方式,习惯了大人们趾高气扬地颐指气使着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而长大后的我们,也将对孩子的指手画脚当成了一种常态

    在讲故事之前,我想先说一个和学习关系不大的小故事。

    1

    在不适合长时间户外活动的季节和天气里,我喜欢带儿子去室内游乐场玩耍。这天,在儿子经常玩耍的游乐场里,来了两个外国小朋友,一男一女姐弟俩,姐姐的年龄和我儿子相仿,弟弟刚刚一岁多点的样子。送姐弟俩进来的,是他们的爸爸3外国爸爸将这两个小不点放进游乐场,和姐姐说了些什么,就径自离开了。

    姐姐兴奋地在游乐场里寻找喜欢的项目,弟弟则亦步亦趋地跟着姐姐,姐姐玩什么,弟弟也跟着玩什么。外国爸爸在离开大约半个小时后回来了,这半个小时里,两个小不点一直在游乐场内玩耍,只有一次,姐姐似乎忘记了爸爸不在现场,一边喊着“Dad”一边往游乐场出口处走,临近出口时,发现没有爸爸,便四处望了望,返回游乐场内继续玩起了蹦床。

    插曲发生在外国爸爸回来之后,姐姐因为和一个小朋友争枪海盗船的驾驶位,做出了不大礼貌的推搡动作,外国爸爸不动声色将姐姐抱到一边无人的城堡区,低声地说着什么。我拉了拉身边的老公,将事情的经过简短说给他听,然后指了指对他说:“看,外国爸爸正在教育姐姐呢。”

    一个如此微小的细节,却让我想到我们大多数中国家长的做法,一旦孩子犯了错,不管什么场合,必定先大声喝止,然后再批评教育

    [反思:在我们的课堂上,对于孩子并未干扰课堂的行为,我们时常也是先大声喝止,而很少不动生色地走到他面前,私下轻言细语的提醒。]

    在很多中国家庭中,孩子充当的不过是一个随了家长意愿而成长起来的傀儡。

    [要么是没有规矩,要么是变成家长规划下的傀儡。]

    沉重的书包,繁重的作业,上课时整齐划一背在身后的手,是我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最深印象。偶尔走在路上,遇到一个个背了书包往家走的孩子,我总觉得他们过早地失去了些什么,而至于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楚。直到遇见我的高中同学麦子。

    2

    麦子因为工作的原因,结识了很多外国朋友,一次闲聊中,一位美国朋友给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麦子说,故事发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普通家庭中,但是她想,如果是换成中国的母亲,一定不会是这样的处理结果。

    11岁的小男孩帕蒂因为经常帮妈妈做家务活,便觉得为家里做了一些事情,可以得到一些回报了。于是,就在一次帮妈妈买沙拉酱回来后,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帮爸爸取报纸0.5美元,帮妈妈修剪草坪2美元,给花浇水0.5美元,给宠物喂食0.5美元,帮妈妈跑腿买沙拉酱1美元……

    麦子突然问我:“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突然给你这样一张纸条,你会作何反应?”

    我想了想,不大确定地说:“也许会暴跳如雷,也许,还会当即撕了纸条,告诉他,他欠我的更多!”

    麦子笑了笑,接着往下说,

    小男孩帕蒂将纸条压在沙拉酱的瓶子下面,妈妈取沙拉酱时,同时也看到的帕蒂留给她的“账单”,妈妈什么也没说,像帕蒂一样,将钱放在了沙拉酱的下面。只是,在帕蒂拿钱的时候,看到了妈妈留给他的另外一份“账单”。

    “帕蒂欠妈妈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1年幸福生活0美元,为11年的吃喝0美元,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美元,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美元……”

    麦子说:“知道我听到这个故事后的反应吗?”

    不等我回答,麦子接着说:“我第一次觉得,西方教育中的艺术性,远远高于我们的传统教育。试想,如果将这个故事的背景放在中国,将小男孩帕蒂换成任何一名中国男孩,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麦子似乎很激动,还没等我想出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就迫不及待地继续说道:

    “正常的中国版的故事是这样的:11岁的中国男孩小明,因为经常帮家里做一些家务活,便觉得应该得到一些物质回报,便在一次从陪妈妈逛完超市出来回家的路上对妈妈说:‘妈妈,你应该给我一些钱,作为我帮你干活的报酬,不需要太多,只要能小小奖励我一下就可以了。比如,收衣服5毛钱,打扫卫生2块钱,帮你照顾妹妹5块钱……’小明的话还没说完,妈妈就爆发了:‘小小年纪,好的不学,反倒学起跟妈妈算账了?我不跟你收钱就算了,你还敢跟我要钱,你算算,这在家里白吃白喝长这么大,不需要钱吗?你上学不需要钱吗?你穿的衣服不需要钱吗……’”

    “妈妈连珠炮般的问题,当即就把小明镇住了。那天,小明默不做声地拎着东西跟在后面,再没敢说一句话,此后,小明再没提过收取报酬的事儿,同时帮妈妈做家务的积极性也明显减少了……”

    [在学校里,我们通常通过“报酬”,来鼓励孩子做事;但孩子为了“报酬”而做事时,我们时常又变得很是为难。如何应对,也许是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教育的艺术性问题了。是否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以非理智的态度、说出的非理智的话,是否是以爱之名在伤害孩子的积极性?]

    说到这里,麦子突然变得伤感起来,看着我说:“不要问我为什么到了中国版的,连纸条都省掉了。想想你自己,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你用过纸条这种有艺术含量的方式吗?”

    是啊,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让我们习惯了直来直往式的教育方式,习惯了大人们趾高气扬地颐指气使着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而长大后的我们,也将对孩子的指手画脚当成了一种常态,一种传承式的教育方式。

    麦子说:“所以,我们都习惯了孩子的顺从,稍一反抗,我们便会开启自身的防御机制,暴跳如雷或者怒火冲天。其实,这一反应,不过更说明我们的不堪一击,连个孩子都害怕,还跟孩子谈什么‘你可以、你不可以’”

    说完这些,麦子又问:“你还想听吗?关于那个中国男孩?”

    我点点头,麦子继续讲起来:

    “后来,小明便似变了个人似的,除了学习,对一切事情不再积极主动,特别是在家务方面,有时候妈妈让他去跑腿买个什么,他总是用正在‘看书呢’或者‘做作业呢’来搪塞。因为小明心想,既然妈妈把这些账都记在我的头上,想必我将来是一定要还的,与其现在干那么多有的没的,不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多挣些钱,好不再亏欠妈妈。最重要的是,小明知道,这样的结果,是妈妈和老师都想要的。“就这样,小明人生中的第一次打破常规的勇气,在妈妈‘以牙还牙’的方式下,被彻底浇灭了。

    “当然,小明照样会成为一个别人眼里所谓“优秀”的孩子,因为,他有着不错的成绩,终究会考上一所好大学,如果足够努力,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也并非什么难事……”

    麦子说:“只是,他已经习惯了一切‘按照妈妈的意思’,不去或者说不敢去想还有什么其他更好的生活方式。”

    “直到,小明因为工作的原因,有机会结识了一些外国朋友,去过几个不同的国家,见识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教育方式,才对那次和妈妈之间的‘报酬’事件,有了新的看法。

    “也是到了现在,小明才彻底理解了那天妈妈的暴跳如雷。试想,作为一个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母亲,从小的教育就告诉我们要‘知恩图报’,要做好事不留名,要淡泊名利……所以,在妈妈看来,儿子帮妈妈做家务,更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情,更何况,他怎么是在帮妈妈呢,他是在帮全家人,同时也是在帮他自己呀!如果这点小事就要回报要报酬,那妈妈为他付出的那些呢?难道妈妈给你的饭菜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妈妈给你穿的衣服是地上长出来的吗?……更让妈妈生气的是,辛辛苦苦把你拉扯这么大,没听你说一声谢谢,却反倒先幵口跟妈妈算起账来了!

    “想通了这些,小明便彻底释然了,那次事件,不是他或者妈妈某一个人的错,而是某种教育方式或大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麦子顿了顿说:“所以,现在,小明才开始成为真正的,他自己想要成为的小明,那个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帮妈妈做家务,又挖空心思,想要体现自我价值的孩子。虽然小明从来没有告诉过妈妈,他要报酬不过是想要自己存些钱,在下个月的母亲节,送她一份惊喜。”

    麦子的故事讲完了,我却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为什么我们总是这样,以爱之名,伤了孩子却不自知?为什么我们教出来的孩子,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摘自《虎妈猫爸之爱的教育》,有改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教育需要艺术性——好话还需好好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da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