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为何嘱咐郑炼寻找“庞德公”?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为何嘱咐郑炼寻找“庞德公”?

作者: 墙头草说 | 来源:发表于2020-08-10 21:33 被阅读0次

    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卷的诗歌鉴赏题目涉及到了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做了这道题之后,却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产生的兴趣,“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这里的“姓庞人”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庞德公。唐代的郑炼到了襄阳当然找不到当年的庞德公,但杜甫为何还要在赠别诗中嘱咐郑炼“试觅姓庞人”呢?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一问题,我们先来读原文: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杜甫在诗歌的开头就点出动乱的时局,据《杜诗详注》,此诗作于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这一年,史朝义攻陷营州,羌、浑、奴刺攻陷梁州,并且河东、河中地区大乱。国家可以说是陷入到了内忧外患之中,而诗人却年老多病,生活潦倒。想匡扶时局,却又无可奈何,可见诗人心中的愁苦压抑。

    面对动荡的时局,什么做不了,但让诗人慰藉的是他至少还有朋友,“把君诗过日”,读着诗友郑炼的诗聊以度日。然而,老天竟然残酷到要把诗人的这点慰藉也要剥夺走。这一年,同在严武幕府的郑炼要回襄阳,听到这一消息的杜甫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诗人用一“别”字来突出两人友谊的深厚。

    颈联中,诗人从虚实两面着笔,“地阔峨眉晚”,峨眉脚下天色已晚,实写诗人友人郑炼分别时所处的环境;“天高岘首春”,岘山之上春色盎然,诗人想象友人所到之地的景色。自此一别,我在峨眉,君在岘首,峨眉与岘首之间,地阔天长,距离遥远,要想会面,谈何容易?在赠别之际想到会面之难,进一步深化友谊,同时写出了诗人临别之际的踌躇与不舍。

    不管有多么难舍难分,终究是要分别的。于是诗人嘱咐郑炼到了襄阳,“为于耆旧内,试觅庞姓人”,寻找像庞德公那样德高望重的人。杜甫何尝不知庞德公早已逝世,但他绝对知道庞德公是东汉末年的名士,荆州襄阳人,他曾经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对年轻的诸葛亮、庞统等人有较大影响。他希望郑炼能在襄阳寻找到像庞德公那样的善于发现人才的贤人。

    分析到此处,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回答在开头处提出的那个问题了,为何要寻找“庞德公”?最主要的一条原因便是,时局动荡,诗人却报国无门。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他希望能像庞德公一样能发现优秀的人才,为国所用;或者他希望庞德公那样的人能够发现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为何嘱咐郑炼寻找“庞德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ds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