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换成本
文中提到转换成本主要的应用场景就是软件行业,这个我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我就是一个程序员,对于软件的理解还算比较深刻的。就拿我们公司现在的OA来说吧,这套OA系统已经用了很多年了,页面和排版很传统,浏览器还不兼容,就是说这款OA产品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已经引导我们养成了习惯。如果现在更换产品很多人都会反对。公司所有人都需要培训、一些运维的人更是糟糕,后台的配置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后台配置的一些东西很多需要有一定的IT经验的人才能做的,如果管理这块的人这个时候走了,那就得花很长的时候才能用起来这个软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数据的同步问题,老系统的数据怎么同步到新系统里面,因为他们之间的表结构都不一样,很可能连数据库都不一样,如果公司对数据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涉及的业务数据的范围比较大,就是说数据库里面的表比较多,有很多表的数据都需要同步到新系统的,那此时就不是一般人能解决掉的,转换成本巨大。
文中提到的例子我大致说下它的关键点:靠并购实现增长,这种战略已经延误了他们把系统推广到医院的时间,让这些竞争对手错误了通过开发实质性使用系统从而获得激励性汇报的时机。
作者又举了一个反例子:就是ERP系统,这家公司的ERP系统带来的复杂而且巨大的运维和使用成本,系统的容错性很差,是一个大而臃肿的一个系统。这虽然会让客户对系统产生黏性但这种黏性的成本很高,SaaS的出现让其立刻失去了竞争优势。
二、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是最强大的护城河来源之一。像美国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和易贝,其经济护城河就主要来源于此。网络效应的基本特点是,随着规模的增加,市场会变的更加有价值,因为市场服务的价值会随着用户基数的扩大而提高。
本人就想基于这个网络效应的基本特点谈谈自己的想法:“随着规模的增加,市场会变的更加有价值”,我向着相反的方向思考了一下,反面是:“随着规模的增加,市场会变的更没有价值吗?”,我是感觉没有这样的例子吧。继续往下看的时候他还真的给举出了反例,那就是纳斯达克交易所:没有技术变更、收取高昂的手续费用,使得新进入者进来占去其份额。让我不能理解的就是,这个是“随着规模的增加,市场会变的更没有价值吗?”的反面教材吗?不理解。
作者举例:自由市场公司(MercadoLibre)的护城河来源于网络效应,用户基数的增加给公司带来巨大的价值,这个价值还在每年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自由市场公司庞大的用户基数为新进入者设置了几乎无法逾越的进入障碍。正面的护城河趋势来源于:自由公司的战略,正是这一战略使得该公司的网络效应优势变得愈加令人信服和可持续,该公司毫不掩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在照搬亚马逊、易贝,以及易宝的成功做法。作者给出了一句谚语:“好的艺术家复制作品,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让我想到了腾讯。
三、有效规模
有效规模指的是一个规模非常有限的市场由一家或者少数几家公司来提供有效的服务,潜在的竞争者几乎没有进入市场的动力,因为如果他们进入市场,行业收益率就会被来他们拉到资本成本以下。
作者举例:罕见病药品的制药公司,由于罕见病的人数规模很小很小,一种罕见病的人数全世界可能只有3000人,所以对于这些小规模的市场,很多制药公司都不会去做,研发的成本太高,政府鼓励这些公司制作罕见病给与了支持,这些公司拥有了监管支持的护城河。其次是竞争者不会进入这个市场,成本大,市场小,而且每年这些罕见病将会支付高昂的费用,这就使得这些公司拥有了护城河的评级。然而这些企业将这些罕见药品推广到其他新市场的能力,给该公司带来若干个有效果规模,由此给公司带来正面的护城河趋势。
反面教材:电信行业,期初由于政府给与监管,让电信行业拥有了护城河,但是由于电信行业收取的费用很高,导致新进入者有机会抢夺市场,让其失去了竞争优势。总得市场占有率大大降低。总之:监管者判定有一个市场由多个竞争者,而不是单独由一个公司提供服务时更加有效,那么投资者就要谨慎了,给与原有垄断企业负面的护城河趋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