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为之道,如何做到看起来毫不费力

无为之道,如何做到看起来毫不费力

作者: 晖远 | 来源:发表于2018-12-20 22:33 被阅读3次

    上次说到,孔子和老子的这两派武功影响力巨大,但其中都有漏洞。今天我们说两门从孔子和老子的功夫起源,但是升级了的武功,那就是孟子和庄子。

    孔子令人崇敬,而孟子……惹人喜爱。

    孔子的做法是用冷认知做主导,勤学苦练,把周王朝先王设定的礼仪和文化融入到热认知系统之中去,过程艰难,很多人望而生畏。而孟子则说,其实没有必要费劲重建一套“好的”热认知,每个人心中天生就有好的热认知的种子,你只要略加培养就可以了!

    孟子打了个比方。比如现在有个花园,其中有些好苗,代表人天生就有的,“好”的,热认知。但花园里也有野草,代表人的不好的天性。

    孟子说,面对这个花园你可能会犯两种错误。一种是放任不管,那这人就可能学坏了。另一种是拔苗助长,也就是试图用冷认知强制取代热认知。

    拔苗助长的极端例子是墨子学派。墨子的思想相当于今天西方的“效用主义(utilitarianism)”这个派别,认为判断一件事对错的标准不应该是这件事本身有什么道德不道德,而是它带来的结果怎么样。墨子给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

    是否有利于增加人口

    是否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秩序

    满足三个有利于的就是对的,不满足的就是错的。比如墨子门下有个弟子的父亲去世了,按当时习俗,以及古往今来的人之常情,这个弟子应该好好悼念父亲。但墨子给的标准指示,是早上找个地方把父亲草草埋了,然后赶紧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在孟子看来,这是违背人性的做法。你不可能一天到晚活在理性计算之中!孟子说,想让人做好事,必须从他的善良本性出发,去培养和引导。

    比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说孟子认为移情作用(empathy)是天生的。如果看到一个小孩快要掉到井里去了,哪怕你是个再怎么自私的人,你也不可能坐视不理!你救这个孩子不是为了什么回报,也不是为了害怕有人找你麻烦,纯粹就是出自内心的恻隐之心。

    而现在科学家知道,移情作用来自人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因为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我们看别人受苦,感觉就好像自己受苦一样,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看电视剧都有可能流泪,这是天生的。而孟子不需要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仪就发现了这个道理。

    再比如人对尊严的需求,也是天生的。孟子说哪怕一个乞丐饿得不行了,你给他食物的时候如果不尊重他,他也会选择宁可不吃你这个“嗟来之食”。这一点现在也有心理学实验证实 —— 比如非常著名的分钱实验中,如果受试者认为分配不公平,那就宁可选择不拿钱走人。

    其实现在科学家算是基本肯定了,人脑中一生下来就已经有了“道德模块”,可以说道德系统就是天生的。我以前读过一本书,乔纳森•海特的《正义之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心中已经有好苗了。怎么培养这些好苗呢?孟子说你只要从自己的天性出发,然后把天性扩大,发挥想象力,把你在这个地方的感情也用到别的地方去 —— 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所以孟子跟孔子最大的区别是孔子是以理性规范感性,而孟子是从感性出发,培养感性。以前西方的学者认为我们就应该用冷认知压制热认知,而今天的科学家明白,人的最基本思维模式完全都是模拟和形象化的,所以孟子的确有道理。

    那么我们现在回头再看,当初咱们都学过的,孟子跟齐宣王的一段对话,就更有意思了。

    齐宣王说,你让我搞仁义治国,可是我不行啊,我是个有缺点的人……我呢,爱听音乐,但不是圣贤推崇的那种雅乐,我听的都是流行歌曲。

    注意,如果孔子听到这番话,肯定翻脸。你这就是腐化堕落,朽木不可雕也。

    但孟子就很有意思了。孟子说大王喜欢听流行歌曲好啊!那你是希望自己一个人听呢,还是希望让更多粉丝也都能听到呢?你是希望自己在宫里听音乐,外面老百姓都骂你呢,还是希望踏踏实实地听,甚至老百姓都支持你听,一听说大王又听流行的了,那说明大王身体好啊,无不欢欣鼓舞呢?

    那你就赶紧施行仁政吧。

    所以孟子的做法就是在任何人身上找到闪光点,然后从这里出发,鼓励他把这个闪光点发扬光大。那么在孟子看来,沉溺在享乐之中的齐王不算是无为,因为他身上还有些高贵的天性没有被发掘出来,他不是真正的自己!

    这就比孔子灵活太多了。孟子甚至认为先王的文化礼仪也不是不能变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不就是一个现代学者吗?

    不过森舸澜认为,孟子的武功也有漏洞。齐王身上有高贵的天性,那么为什么最后胜出的是他享乐的天性呢?为什么苗没有长大,野草先长了呢?这难道不是说野草比苗更“自然”吗?

    这就引出了全书最后一位大神,庄子。

    我们前面说过,老子学派主张关闭冷认知,让热认知主导。但老子学派又把热认知系统分成了“腹部的”和“眼睛的”两类,说腹部的欲望就是好的,眼睛的欲望就是不好的。为了回归好的本性,老子学派必须采用避世的方法,过隐居的生活。

    而庄子则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区分什么“腹部的”、“眼睛的”热认知!你选择隐居避世,这就等于事先已经做了一个价值判断,这和孔子给各种行为贴标签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庄子的做法是根本不做任何事先预设的对和错,“跟着感觉走”,热认知把我们引向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这种以热认知为主导,实现不预设任何逻辑的状态,能让人发挥极大的创造性。庄子有个好朋友叫惠子,他在《庄子》书中常被用来代表常规的理性思维,跟庄子的思维对照,二人就好像华生和福尔摩斯一样。有一次惠子问庄子说魏王给了他一个葫芦籽,种出来的葫芦实在太大,当瓢盛水也不行,装粮食也不行,不知道有什么用。

    这个故事,跟现在教育专家经常拿小孩做的“砖头有什么用”测试一模一样。常规思维只能想到砖头的常规用法,有些小孩反而能想到砖头的非常规用法。

    盛水和装粮食,是当时的人对葫芦的两个最常见用法。所以这个故事说明,以冷认知、理性思维为主导的惠子,没有什么创造力。而庄子马上就想了一个办法:你可以把大葫芦绑在腰间去浮水啊!

    现代心理学实验的确发现,如果通过喝醉酒的办法让人关闭冷认知系统,以热认知为主导去思考问题,有可能获得更发散的思维,带来创造性。

    这大概是庄子式“无为”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 它不但能带来“德”,而且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创造性!

    怎么达到这个状态呢?庄子的做法是“忘记”。我们看《庄子》书中人物一旦要去做个什么大事,总要花上好几天时间去做“忘记”的功夫。这种功夫大约分三步:

    正常状态,能听到外界的声音,考虑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不听外界的声音了,只关注自己的内心冷认知对对错的判断

    忘记自己,不听冷认知的判断了,让热认知接手

    这一套功夫,特别适合运动员和演员发挥。比如游泳,庄子就特别提到,如果这个人能忘记自己,忘记恐惧,他就能游得特别好。如果一个人游泳的时候总想着“自己”,可能连动作都不会做了。

    让我说的话,庄子这简直就是完美的无为状态。但森舸澜说,庄子也有漏洞。如果不应该预设任何价值判断,那你庄子凭什么认为冷认知就不如热认知?如果一切道理用语言说出来就是贴了标签,那你庄子为什么又要对惠子说那么多话?

    到底什么是“自然”?到底有没有“对错”?话说到这里已经完全是哲学问题,我们还是先打住吧。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四大门派武功的区别。孔子、老子、孟子、庄子,他们的最高目标都是让冷认知和热认知完美统一,达到无为状态,也就是 not trying。但是他们的路线非常不一样。

    孔子主张以冷认知为主导,通过勤学苦练,把先王的智慧凝结在人的热认知之中,是 try hard not to try;

    老子主张直接关闭冷认知,只保留“好的”热认知,是 stop trying;

    孟子主张人天生就有好的热认知了,应该把这些好的热认知给培养壮大,而不必用冷认知强行建一套新的热认知系统,是 try, but not too hard;

    庄子跟着感觉走,事先不做任何对和错的区分,是 forget about trying / not trying

    这样我们等于是跟着森舸澜干了一件胆大包天的事:用几篇短文,介绍和总结了四位圣贤的思想,而且还指出了他们的漏洞。

    我敢说做学问就得有这样的气魄。

    那么一位有学问的现代人,应该怎么达到无为的境界呢?

    森舸澜说,这四个方法其实都有道理,都可以帮你达到无为。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在学习任何技能的初期,我们应该用孔子的办法,勤学苦练,搞沉浸式的教育体验,争取习惯成自然。

    具体做事的时候,尤其是要做那些能够影响别人的大事,我们应该参考老子的思想,不轻易干扰复杂系统。

    培养艺术品位,提升道德水准,我们可以用孟子的办法,找到身上的闪光点作为种子,慢慢发展壮大。

    如果面对一项压力巨大而又特别重要的工作,我们就应该学习庄子,忘记自我,让热认知引导我们发挥水平。

    这些手段的确是互相矛盾的,但世界本来就充满矛盾。无为,本来就是一个悖论:你越想得到无为,你就越得不到无为。

    森舸澜最后说,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最大的一个不同,是中国文化不爱在理论上较真,但是特别崇尚实践!你说怎么才能骑自行车,光看一大堆说明书没用,只有当你骑过自行车以后,你才能体会到那种感觉。

    无为,也是这样。四派武功,我们光在这里纸上谈兵没用,你只有实践了,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境界。

    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全书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为之道,如何做到看起来毫不费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fp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