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肯恩,翻译: 若水
海伦舒曼的一首诗《路上的陌生人》,细腻地刻画出她内心努力降低两套思维所带来的认知落差之苦。
此诗的背景取材于《路加福音》耶稣显灵的故事。耶稣被钉十字架,下葬之后,显现给两位前往以马午斯的门徒,他们原先没有认出耶稣,后来才发现是他。诗中两个角色分别代表海伦和耶稣,全诗则是海伦的独白。顺便一提,这是海伦最长的一首诗,诗中点出了她遇见耶稣的愤怒反应:他不是已经死了吗!
诗的前半部,描述海伦第一个反应抵制自己眼之所见,他在路上遇见若真是耶稣,这表示他并没有遇难,也就是说,置耶稣肉身于死地的,亦即相信耶稣已死的那套思想体系必是错的。相对而言,海伦所相信的由十字架、罪疚惧和死亡所编造的整套思想体系全都错了。非但如此,由此一体系所衍生的自我概念就更无立足之地了。难怪海伦向耶稣哀求:请你不要这样对我!说的白一点,海伦想说的是:如果你没有死,表示我整套人生信念都错了,你等于摧毁了我的信念体系。我宁可你死了,也不愿承认自己深信不疑的那一套只是一个骗局。”换句话说,她宁愿死守着自己为了遮掩正念而打造的妄念体系。
睁大眼看吧,诚实面对是何其不易啊,但是,我们如果不肯正视自己的妄见,又如何能穿越小我的谎言,认出背后的真相?
这首优美的诗可谓一针见血道尽人类的共有心态,尤其说中了学员和《课程》的互动心态:我不想知道此书真正在说什么,所以我看不懂它说的话。好像抱持这样的心态便可以降低认知落差的痛苦。也因此,就个人修持而言,当耶稣的和我的思想体系因为不相容而产生的认知落差,这个时刻,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认出自己会使出哪些手段来减轻两者的落差。这会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防卫措施。
还有一种练习也很有用,就是当你读到《学员练习手册》第92课肉眼无法看见和大脑无法思考这类令人恼火的话时,请留意一下自己的反应:我们不都在用可以看见的肉眼读这段课文,再用能够思考的大脑来解读其意吗?它却偏说肉眼无法看见和大脑无法思考,甚至告诉我们:你视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你真正的想法之间,毫无雷同之处。(W-45.1)这话就如同这个世界早已过去了(T-28.I.1:6)一样,让人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我们如果仔细推敲这些话,真的会抓狂,什么叫世界已经过去?意思是我不在这里了吗?学员内心必会想尽办法抵制这些话,否则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海伦诗中所显现的内在冲突,是因为她真的看见了光明,而这光明会令她坐立不安。换句话说,这部《课程》我们如果读得心平气和,表示我们根本没看见书中的光明和真相。《课程》所说的真相,指出眼前的世界纯是我们的幻觉,只是幻梦一场,此刻真正的自己正安居天家,与这个世界毫无瓜葛。这种说法怎么能不让我们如坐针毡!
如坐针毡的经验确实不好受。任何活在正念中的人岂会无端生事、激起不安?问题是,我们早已把自己安安稳稳地匿藏在小我思想体系里面,大多时候除非让我们心生不安,才能把我们逼出藏身之处。如同海伦诗中的描述,耶稣只是温柔地提醒一下真相,就已经令我们胆战心惊、倍感威胁了。耶稣是温柔与爱的化身,从不跟我们作对,只是纯然的爱。我们却因害怕而抵制,才会把爱视为自己的对头。如同这首诗前面几节讲的,我们把罪疚、恐惧、痛苦、死亡、焦虑和分裂当成了“朋友”。只因为它们不会激怒我们,跟他们在一起,反而有种莫名的安心。世界固然有许多让人不愉快、痛苦和焦虑的事物,但是再怎样糟糕,也不会威胁到我们心目中的自己。只有《奇迹课程》的真相会直接威胁到我的存在,难怪令人读得烦躁不安。你若无此体会,表示根本没有读懂《奇迹课程》。
容我再重复一下,这首诗除了意境感人之外,还非常适合作为教材,因为它所描绘的不单单是海伦的心境,它还点破了我们所有人的伎俩:只允许一部分的光明进来,但不准干扰到我的心境。如果海伦没认出那一光明,耶稣不过是路上碰见的一个寻常过客罢了。海伦原以为耶稣已经受害,从人间消失了,竟然在路上碰见,而且如此光明灿烂。相信的和看见的两者落差实在太大,她才恼火地怒斥:别再烦我!
我们也应允许自己像海伦一样对耶稣、对《课程》大喊:别再烦我!我就是喜欢目前的样子。即使不尽人意,但我宁可如此,毕竟这是我自己的梦境,给我小心一点,不要轻言抢走我的梦!
要知道,这正是修行上极其重要的转捩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