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这是南宋方岳《梦寻梅》的首联,我每次走北岩到毕都的乡镇路,前半段时,这意境就会跳在眼前!
自北岩东胶王路口拐弯往南,东面连绵岭崖,下来的是,溪流阴郁,两边白杨树挺拔安静。这初步镜头,引人入胜。
两边村庄,我有的不认识,或者说是模糊。西面二姑山桃花山像亲切的长辈,又像兄长,仿佛也是南行,中途伫立歇息。看到他们,我才知道我走到了哪里。
唐都村是大村,曾是"片"的驻地("片"是乡镇的派出机构)。刚改革开放时,我村有喜欢写写画画的,在这里当文书。英俊面孔,白衬衣,锃亮的自行车,我在这路上就见过他,老远,他笑吟吟的亲切,染亮了路面。唐都村我有个叔伯姑,热情爽朗,她家没去过,但每经此处,总是要多望几眼!
再往上,坡度开始大了,前面就是昌乐第二峰乔山,长长的坡叫做"三瞪眼"的。但行不到这里,到孙家庄路口,就向西走了。这里有个大湾,有水,乔山来的,湾边的土崖红色,绮丽,神秘,仿佛有美丽故事要从这儿娓娓讲出。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的句子,也适合这路口处,不过,这是我童年时经此的认为。再后来,暗红的油画色彩,朦朦氤氲,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绕在这里了。
前些天,有事西行,胶王路上,猛然想起这似梦远去的路。于是,到了拐弯处南行,心情梦幻地,一切如旧影!走了三四里,堵了路了,土堆横幅隐约在前。只好,果断回返!
为何要走一走这段乡镇路?是想起一个人吗?人的心理常常分裂,明明是,却又认为不是,明明喜欢,却又暗地里否认。两边干净洁亮的杨树还是以前样子,但我知道,它已不是那茬树了。我细细看它,仿佛看到的,还是以前的你。
此去经年,山长水阔,你从这儿走过飞过,还能再见到痕迹吗?寻到气味吗?我静静看着这条路,就想,我愿,在这路边溪旁,变作一块石头,一块幸福的石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