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 ,苦寒, 禀少阴寒水之精。 苦从火化, 是故能燥湿。 火盛之极, 反从水化而兼水性 ,故能泄火 ,除热气, 此为亢害承制 ,即承以克制 ,不使亢而为害 。目痛 ,眦伤 ,泣出 ,明目 ,肠澼 ,腹痛 下痢, 阴肿痛 ,皆涉湿热, 故可为其治 。苦入心, 去邪以存正 。以攻为补 ,能令人不忘。即泄火存阴,使心神有所养。神有所养则全,自然不忘。

苦为火味。 既然火性炎上, 那为什么苦味反能泄火 。这就是物极必反, 相反相成的道理 。所以才说 ,火盛之极 ,反从水化而兼有水性 。反过来, 咸为水味 ,却会伤血 ,也是因为其虽从水而出 ,却因水盛之极而反兼有火性, 所以才会伤血 。

同时也可以说明, 苦寒之性越重 ,越会反兼水性 ,泄火泄热之力也就越强, 如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 等,皆是如此。 但苦味其根本却是从火而出, 所以虽然从水而化 ,却仍含有火性 ,所以在泄火之余 ,仍有燥湿之用。 这些道理尽显自然之理, 让人不得不感叹造化之神奇!

另外 ,辛为金味 ,金性收敛, 而辛却主行散。 酸为木味 ,木性条达, 而酸味却主收敛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即相反而相成 。一如洛书中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 。可以看出 ,天生则必地成 ,地生则必天成。这也是相反相成的又一佐证。
原创公众号 ——清源经典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