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需要高、过程长、还不够远

需要高、过程长、还不够远

作者: 刘雨路 | 来源:发表于2024-06-09 17:31 被阅读0次

需要高、过程长、还不够远

当一个人与时代有了区别,也就直面了误解和打击,远行的道路上,也会遇到相似却不同的阻力。

说到植物界的嫁接技术,应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嫁接的历史还不足100年,但发展十分迅速。而嫁接是利用植物受伤后具有愈伤的机能来进行的(一个行业拔尖群体的成功者也是诸多烦恼和忧虑层层刺激下,能力被启发到极致,很多也是破而后立,走出重重艰难困苦的境地,才成就的大事业)。嫁接时,使两个伤面的形成层靠近并扎紧在一起(往往两个同样经历众多落败之事的人杰的合作,能开辟出触类旁通的事业的“新赛道”),结果因细胞增生,彼此愈合成为维管组织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思想高度统一的意识体)。从植物分类学上讲,亲缘关系越近的植物嫁接越易成活(信念上的高度契合,怀有大爱之心),这是植物组织结构的不同造成的(取长补短,各有所需,成就完美的大体)。

我看到了,由土墙到石墙到金属墙,由飞翔的气球到高空的飞机,再到航天飞机,每一层时代碰到的簇新中的区别和险阻,但是有一点显而易见。与整座世间逐步之间,会让人更高级化,更现象化和符合实体论!

佛家有云:平静来自身内心,勿向心外身求。以无形心御有形物,而非无形心驮有形物;花开有声,风过无痕。坐亦禅,行亦禅,缘起即灭,缘极则空。不要刻意地去骛逐,一切遵循着自然规律,径自张合法度自明。

道亦有云:心止之道,道知之心;心性之道,道行之心;心盛之道,道生之心。繁博之取之意境逐一丰相方始定之章度。万物学说起始于心灵之路的演变方式上认知的变化,即是符号的产生与组合,成为的数字,成为的文字,成为了意识认知的一种种模式,组成了世间物像的各种样貌,符号论即是实体论的出发和架构点。

心灵学说即是道路上趋近于无限的行远的拓展可能性,拓宽的内在晓会,便开始了。说到底,无论科技多么繁盛便利,再多的道路,也需要意识认知的指引,才能从一个点到达需要去的目的地。坚信我们这一代人会归心地再次让人类文明无比丰茂起来,所有的坚持一定会有意义!

——2020年,4月21日

来讲一讲一次爬山的心得。

骑车可以走的更远,爬山可以走的更高,远很简单,高却是倍感艰辛。

一个小时爬了五百米的山,骑车可以跑几千米,高度和长度判然不同,云泥之别。人生走了很远却没有多高无有大用,就像写东西,一条起伏线永远无法彻悟它有多高了,很多条就有了对比性,高度和长度,高总比长更远,视界大相径庭。

西汉的戴圣在《礼记·中庸》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卑的意思是低;迩的意思是近。就是说登高一定要从低的地方开始,远行一定要从近的地方起步。昭示人们干事创业既要有“登高”、“行远”的目标,志存高远,敢想敢干;又要自“卑”处、“迩”处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古语是精炼的,言简意赅,无形中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和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时代精神和面貌。

是啊,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扎扎实实,像一条长长的列车,在一座座站口,走走停停,乘客有上有下,它们的价值不断被体现,不断被完善,年复一年一直在路上,走得路程越来越长,循序渐进,这样的人生终将会遇到同时接近“高与远”的契机,以此契机,否极泰来,柳暗花明,必然有时格执大象至,若执着其一,身与心必有一点是正在倾覆的。

“爬高的心”也可以说是“行”的一部分,凡是做任何事情,只要心中一起了意,就已经是“行之始”了。阳明心学里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将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心理活动,化归为“行”的组成部分,行的完成就是心中“良知”被“致”过程的完成。

知行合一在认识事物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人的实际行动。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合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合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想去一个需要办事的地方,知道那个位置了,脚步自然走得趋近的路线,那个人知晓了路线便马上在路线上了,确切了正确的方位,就会随着心意转到某个方向。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

爬山运动是自身毅力的大磨合,爬山之前就有了这个认知,在爬山之间,以行之事逐步加深了这种看法和认知,继而成全了自身认知的想法。

说到“知行合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张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认为只有由衷向善做到“知”的人(常常下意识含有善举的行为,一个人在外面,撕开一颗糖塞进嘴里,但垃圾桶离得远,自己有急事,不路过垃圾桶,扔地上的话,环卫工人得专门来扫它,他下意识不顾糖袋里的碎屑放自己口袋里,打上出租车,下车后才扔到一个垃圾桶中),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尤其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指人们在没有经过考虑和思考的情况下,本能地知道的道德准则,即良知,心首发之举。

致良知的提出者认为,只要人们推求穷究良知于客观事物,那么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天理,也就即自然合乎他所认可并遵循的伦理道德标准。致良知就是告诉自己的良知,随时警醒自己(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无愧于天地,要有底线。回到爬山这件事上来,有了爬高的心就是行之始,在离山脚的更远处和更高处了便是知之成。

实践者往往感触着最为清醒的可以认知到的。而空想主义者最大的特征就是喜欢在心中构筑无数个“行之始”(给自身和他人“画大饼”,既迷惑了别人,也糊涂了自身),只局限于内心达到“知之成”那么一切只是规划和理论,缺乏可行性的纸上谈兵。

这样的“知之成”。一个人想去多看些书,他看了不少书,但都是浅尝辄止,读来却不思考,只求一个量,书囊无底,最后五车腹笥;读书破万卷,定然难以企及,看不了多少便可能放弃,读而不思味同嚼蜡。知行合一不是一个轻易的过程,充满了许许多多的枯燥,反复、曲折的过程(一种卡仕达酱,蛋液、糖和面粉,混在一起如果没有打蛋器便需要人拿着打蛋器要打上十几分钟,成品的口感才会非常棒,酱的口感在于做它的人坚持反复的手打),需要人的坚持、专一,持之以恒,并适时对行为进行符合天理的校正。一个底层人想站得高这个过程极为痛苦,需要爬过蜿蜒的山石荆棘遍布的长度,比平地时越来越难,越来越高的长度,但看到的风景也更广了(接触到了技术核心)。

爬山这个过程中人心满满的变化,有高没有长也不行,需要一定斜坡对应的长度,才能稳定的爬上去,每一节对应着一层的高度与心境点。

走一层,沉闷的胸口疲惫的双足,越来越深沉的厚重感,每突破一阶似乎便看破了一层红尘俗事(事业和感情的坎坷是脚下的阶梯,一步一步,是沉重还是轻松,要看人以什么心态在攀升),也许本是微不足道的累赘心阶。高度是个由心释然的存在,越高看的远方越是清然,少了低的遮挡物。身体越沉重了,心放下的也就越轻松,总要抛下一些什么,来给身囊减重,百步无轻担,放下一些什么,才更加轻便脚下前行的路。

到了一定高处,一切在慢慢渺小起来。不是所有人都能登顶,谁都能行之始,知之成的不一定是成功的,却是一层层站得更高了!不断寻着高却忘了长,现实终将踏着实寻着远,缓步蜿蜒的道上发微之处累积的高。

总体来说要达到成功的点,需要高,过程长,有的人还不够远……

相关文章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梁实秋谈到散文时,指出“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

  • 我不喜欢异地恋

    “如果你还相信异地恋,那是因为距离还不够远,时间还不够长”看完电 影以后这句话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忘记。曾经我以为只...

  • 接受“渐行渐远”

    父母与孩子的陪伴过程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过程。父母一定要接受这个“渐行渐远”过程。 孩子小的时候对父母是依恋的。他们需...

  • 五绝. 返璞

    傍涧红尘远,临溪本性还。人前需变色,累我几十年。

  • 不够长

    她说要靠写作为生,我点头赞成。 她的作文不错,很有潜能,尤其是写长篇和小说,你可以发现她的作文水平是多么的好。当然...

  • 庆儿诗歌~更待明日早

    冬渐尽,春日早。归家路未远,待何时,又何妨? 家门开,心未远,何所俱,追忆往昔远,留守今日近。 君未长,有日长,还...

  • 北爱摄影9『日子还长,何必要慌张』

    他和她相遇 便有了儿女情长 日子还远 何必慌张

  • 当你有了女朋友后……真相了

    1、睡觉喜欢跟你走,死死的粘着你。 2、被子永远不够大,不够长,不够宽。 3、家里最常见的就是头发。 4、护肤过程...

  • 比远还远

    比远还远的距离是什么? 是我就在你身后 伸不出手 也开不了口 比远还远的思念是什么? 是你忽然离我而去 我却始终不...

  • 直播需持证上岗了!离洗牌还远吗?

    在专车新政出台之后,经历了野蛮生长的直播,终于也难逃被监管的命运。近日,广电总局下发通知称,网络节目直播需持证上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需要高、过程长、还不够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nb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