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是行为主义的领军人物,他在1913年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声称: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可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对随机选择的任何一名婴儿,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和商界领袖,或者乞丐和小偷。
华生借助一个9个月的孤儿做了一组实验,即人为的训练先天不害怕小白鼠的婴儿开始害怕白鼠,具体的方法是白鼠出现时,制造一个巨大的声响(所有人都有的非条件反射),几次下来,这个婴儿见到白鼠就害怕得躲开并哭泣。不但如此,他还害怕带毛的狗,兔子,甚至是长胡子的圣诞老人,这是害怕的泛化。
因此华生开始向统治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派提出挑战,认为人的情绪——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都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的是潜意识和压抑的结果。
由于当时科学主义是学界的主流,甚至是压倒一切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华生的行为主义一度成为心理学界的主流。其实,科学主义的盛行,除了其赋予了人巨大的力量外,更让人神话了自己,认为人乃至世界的一切都可以通过科学进行理解并最终进行控制,这种狂妄反应了人们膨胀的野心。
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一般很难通过科学实验获得验证,而且关于人的实验是触犯伦理学底线的,当年华生的实验就是比较残酷的把人物化的实验。但当时的心理学也受到科学主义的冲击,似乎只有禁得起实验的才是科学,否则就是主观臆测,有些心理学家也积极的靠近科学,试图通过科学方法证明自己学说的科学性。这当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段闹剧,科学只是真理的一种形式,不是全部。
后来有些科学家也发现,“由于其它经历或者仅仅是时间的推移就可使经过条件反射获得的行为得以消除。”这说明后天形成的习惯,不会成为“本性”。还有,华生坚持认为的恐惧症源于后天经验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因为遗传的生物学因素更根本。
华生的研究给教育敲响了警钟:不要过分刻意的训练学生我们自以为是的习惯和技能。也不要认为这些会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习惯。
还是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我们只是展示美好,即使学习知识和技能,也要时刻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诲:“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而且要侧重于手段,即为学生的未来而教。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阅读笔记之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