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所处的应试教育的阶段,那些时间本该是最美好的年华,年少的日子总觉得过得慢,而且常常伴随着点滴的美好与朦胧。
许多原本应该催生出来的东西,由于被应试教育的枷锁锁住,而没有发生,相应着被锁住的,还有我的生命力。
存粹的谈体制的问题,无异于对着月亮吐痰,没有意义。还是得从自身说起,找到根本的原因。
我复盘了之前的时光,发现一个人可以被分割成两个部分:工具性和人性化,而这两个部分的比例会随着人所处的具体环境的不同发生变化。
比如待在校园里的时间,工具性的部分是考试,因为这是为了顺利毕业,而到了社会上打拼,工具性的部分是赚钱,因为这是为了养活自己。
具体展开来说,工具性的部分可以看成当你作为一名大厨,你有用的地方在于你做出来的菜,而不是你,因此这个时候你就作为一个工具被使用了。类似的,你作为一名程序员,你写出来的代码对别人有用,而不是“你对别人有用”。
人性化部分的展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青春期了,那些在青春期的泥泞里挣扎的少男少女们,真的不是有多自恋,而只是朴素地想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人是怎么回事?我该如何存在?
深深地追问下,年轻人一旦缺乏必要的引领,很容易走入极端,但是Ta们一旦遇见一个完整的人,人性化的部分就能展开。
思考到这里,我还没有想清楚这样一个问题:工具性的部分和人性化的部分能不能兼容呢?
我暂时的答案是:不能。我能深切的感知到:那个人们口中“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自己愿意投入的事业”很可能根本不存在,不过是想象的产物。值得追寻的是:完善工具性的部分和人性化的部分。
也就是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我该怎么做才能对别人有用?
我作为一个人,应该如何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