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中国通史》学习笔记(1)

《中国通史》学习笔记(1)

作者: 梅美生活1 | 来源:发表于2023-10-23 20:29 被阅读0次

    通读完《中华上下五千年》后,感觉把《中国通史》应当完整地学习一遍才好。本期开始,将逐渐分享《中国通史》学习笔记内容。

    考古学是门很神奇的学问,神奇之处在于,它运用传感器、雷达成像技术与不断推陈出新的高科技仪器等,对地球土层变化与出土文物进行分析后,还原出了地球生命出现的初期状态与生物进化模式,用科学推论出没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进化史。

    在浩瀚的宇宙中,银河系仅是宇宙几百万个星系中的一个,而地球在宇宙中更是微小如尘。地球形成于约50亿年以前,而大约40亿年前地球上才出现最早的生命,即原生的单细胞生物。电子、质子和中子相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结合组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再组合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某一类构成了生物。

    生物又从低等级不断向高等级进化:由微生物进化到原始植物,继而进化到无脊椎动物,最终进化到脊椎动物。这些脊椎动物和其旁系中的某些无脊椎动物及植物一起,约于3亿年前开始成功适应陆上生活。最早适应陆上生活的是两栖动物,随后是史前时期的大批爬行动物,接着是鸟类,最后是在生物界占据统治地位已达6000万年的哺乳动物。

    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6-7次大冰期和5-6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环境的变化使得所有动物必须不断适应和再适应新的环境。能否适应环境取决于能否运用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人类便是依靠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身体,能适应任何环境。这也是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居于无可争辩为首位的秘密。

    地球在发展进程中已发生过两次大的转折点,第一大转折点是生命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所有的生物种类都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第二大转折点即为早于40000年以前出现的具有思维能力的智人,他们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今天,人类随着对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断增加,很快就能既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又能改变自己的基因,这将是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划时代转折点。

    科学家们为人类起源与进化还没有达成一致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到距今约10000年,即最后一次冰河期的末期,人类各种族在全球的分布已和现在大致一样。到公元1000年时,人类全球各种族的分布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是技术革命导致的。且各种族成员的身高都在日益增高。

    下来,我们关注来自中华民族的文明曙光。

    在还没有形成国家前,我们需要使用中国史前时期的概念,那是迎接文明曙光到来的发展速度最漫长时期,但中华民族的一切文明都是从这一时期孕育、发展而来的。

    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中国境内的人类在这一时期诞生,并在劳动中逐渐进化为现代人。

    距今约200万年前至1万年前,原始的人类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这一时期被称为旧石器时代。到1万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历史便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约4000年前。

    原始的社会形态,则由原始群过渡到血缘家族,最后进入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私有制产生,部落联盟内部逐渐形成对的两个阶级,最终导致了城邦国家的建立。

    (一)旧石器时代的中国

    约在170万~1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开始繁衍生息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这一时期生活着众多不同种群的原始人群,他们过着原始的采集、狩猎生活,使用各种打制石器。发明和使用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

    这个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开始使用火,这是人类进化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人类从最初使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发明后,促进了人类体质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将人与动物分开。据中国神话传说,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他利用“木与木相磨”以及“错木作穴”,实现了人工取火。

    史前时期的中国,从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元谋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距今约65万~100万年的蓝田人(属早期直立人,学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1963年发现于陕西蓝田县)、距今约20万~70万年的北京人(北京人化石是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距今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龙骨山山顶上的洞穴里)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迹。

    除此以外,还有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约1.5万年前),原始人类发明的弓箭,表明人类第一次把以往的简单工具改制成了复合工具,并且将弹性物质的张力加以利用。石镞是将石器放在磨石上磨光制成的最早的箭头。弓箭比旧式的投掷武器射程远,命中率高,而且携带方便。它提高了狩猎生产的效率,后来一度成为战争的重要武器之一。

    (二)新石器时代的中国

    时间大约是10000~4000年前,其标志是新石器的出现和应用。所谓新石器,就是磨制石器,它比打制石器更加锋利、好用,有些甚至采用了打孔和抛光等较高级的技术。新石器的使用使生产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考古学家同时也把陶器和农业的出现作为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开始定居,他们刀耕火种,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并把一些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从而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

    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出现并进入了锄耕或耜耕阶段。在我国,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凭借精制的骨耜、角器和木器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耜耕农业。到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北方的原始农业已进入比较发达的锄耕阶段。以后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地区的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其中良渚文化的农业已经开始进入犁耕萌芽的阶段。新石器时代的畜

    牧业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驯化的动物种类越来越多,畜牧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手工业的进步

    新石器时代,农耕、畜牧和渔猎采用新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基本的食物生产活动,转而从事手工业,从而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时原始的纺织和编织工艺已经出现,但仍以制陶业的成就最大,陶器成了当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彩陶也已出现。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绳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存在于约6000~7000年前,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新石器文化。现已发现的遗址达一千多处,其中重点发掘的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河南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安阳后岗等,分为若干个类型。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因发现于浙余姚河姆渡而得名,存在于公元前5000~前3300年,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发达,有耜、镞、鱼镖、哨、锥、匕、锯形器等器物,磨制精细,堪称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文化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这里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稻谷实物,也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人工栽培水稻的最古老记录。

    (三)原始社会的生活

    随着人类智力和生产力的提高,原始社会的组织和生活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史前时期的中国从以元谋人和北京人为代表的血缘家族社会,发展为以山顶洞人为代表的氏族社会。男女分工的不同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使氏族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时期,组织形式也由大家庭逐渐向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过渡。原始的宗教、艺术和建筑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并得到发展。

    原始宗教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大自然的威力以及对人体构造、思维活动等各种现象难以理解,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演化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后来,人们又开始有意识地掩埋亲人的尸体,形成了最初的灵魂崇拜,并开始讲究葬仪。人们在山顶洞人墓葬里发现,尸骨的周围撒有许多赤铁矿的粉粒,还有大量钻孔的陪葬品。物质文明取得进展后,产生于5万~1.5万年前的原始宗教作为史前时期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刻画符号与原始文字】

    文字和宗教活动一样,都是人类精神生活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中国文字的起源,是个饶有兴趣的话题。盛行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成熟的汉字。在其产生之前,中国汉字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考古学者发现,在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前的龟甲和石柄上的刻画符号,与甲骨文中的某些字极为相似,这或许是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的雏形。

    母系氏族公社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渔猎、采集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男女分工越来越明显。血缘家族成员增加,属同一母系血缘的集团便逐渐分离出来,组成母系氏族公社。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享有崇高的威信,每个氏族都由一位年长女人担任首领,主持日常事务。母系氏族公社约10万年前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4500年前,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的早期组织形式。

    父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是人类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大约6000年前,农业和饲养业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而是取代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妇女退居次要地位,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父系氏族公社内部分成若干个大家庭,各个大家庭内部又分为若干个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大汶口文化的中后期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

    原始音乐

    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生活趋于稳定。这时人们对艺术的需求逐渐强烈起来,原始音乐开始出现。1987年,在贾湖遗址发掘出的随葬的十六支骨笛,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据研究,它们至少能够吹奏出六声音阶,也可能是七声齐备。这证明早在约8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具备了一定的音乐修养,可以用笛子吹奏出较为复杂的旋律。

    家庭结构的出现和演变

    家庭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层单位。但在远古时代的中国,氏族组织一直占据主体地位,直到仰韶文化早期才开始改变。到了约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氏族组织不再是血缘关系的氏族公社,而成为村落公社。村落内同一族成员集中居住在一起,形成大家庭。同时,家庭成员再分离出人数较少的小家庭,居住在大家庭附近。这是向以家庭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过渡的形式。

    以上图示为最早的木构建筑,我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干栏式建筑,距今约五千多年。这是河姆渡人在架空于地面的木桩上搭建的全木结构的房屋。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式房屋有着明显区别,反映了当时两地不同的地域气候特点和生活特征。

    (四)文明的曙光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就已产生了原始宗教。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关键时代。随着农牧、渔猎、制陶等各项技术的全面发展,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粮食被深入加工,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随之产生,贫富开始分化。为保护财产,人们建造起原始城堡。这一时期,人们学会了养蚕,生产出丝织品。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文明社会呼之欲出。

    原始城堡的初现

    原始城堡的出现是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中国史前城堡起源于史前环壕聚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是距今6000年的湖南澧县城头山城址。起初,聚落外的环壕主要用于防御野兽,并不宽深。原始居民在开挖壕沟时,把挖出来的土不加夯打地堆在沟旁形成土埂,这是最早的城墙,但它并不能发挥防御作用。到了仰韶时代,各部落争夺资源,战争比较频繁,原始居民必须筑高墙以确保安全,于是城址开始出现。虽然最早的城堡还很原始,但它毕竟是崭新的防御设施。

    粮食的加工

    人类对食物的加工,可以上溯到采集果实时期。采集来的野生植物坚果,食用之前需要用石器脱壳。农业发展起来后,粮食的加工更加细致。从黄河中下游及北方地区发掘出的粮食加工工具上可以看出,当时的加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使用石磨盘碾磨、去壳和碎粒;二是用杵臼结合来春捣,以磨碎粮食。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春捣法已逐渐取代碾磨法,并为后人广泛应用。

    中华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姓姬,生于轩辕之丘,称轩辕氏,又称有熊氏,大约生活在父系氏族公社晚期。他在各部落首领的支持下,打败了炎帝与蚩尤,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黄帝命仓颉为史官,创造文字;下令风后研究作战方法和战争谋略;让隶首制定度量衡标准;命伶伦定曲调,出现五音。黄帝还教人民盖房屋、造舟车,帝后嫘祖教人们养蚕织布。这些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都很大。黄帝后来被尊为华夏族始祖,成为开创华夏文明的象征。

    尧舜时代

    尧舜时代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250~前2100年。黄帝之后,出现了以尧为首的部落联盟。尧是帝喾之子,姓伊祁,初封于陶,后又封于唐。尧年老后,召集各部落首领商议继位者人选,部落首领们一致推举舜。舜,名重华,生长于有虞氏部落,又称虞舜。舜代行国政30年后,尧禅位给舜。尧舜时代由于政治清明,又实行了推位让贤的禅让制,因此成为后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通史》学习笔记(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uj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