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衣锦尚迥,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邢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一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译文】
《诗经卫风硕人》篇说:“身穿锦服,尚罩单衣。”这是厌恶锦服过于显著。所以,君子之道表面暗淡,而日益彰明;小人之道表面漂亮,而日渐消亡。君子之道,清淡而令人不厌,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有理致,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风气来自何处,知道隠微会趋向明显,这样,可以进入盛德的境界。《诗经小雅正月》篇中说:“虽然深入水底潜伏,但也被看的清清楚楚。”所以君子反省自己没有内疚,也就无愧于心了。君子之所以使人赶不上的,大概就在这种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吧!《诗经大雅抑》篇中说,看你独处室中的时刻,尚且无愧于西北角落。所以,君子未曾举动就得到人们的崇敬,未曾发言就得到人们的信任。《诗经商颂烈祖》篇中说“进迎神至无言无声,此刻大家没有喧争。”所以,君子不须行赏而人民就相互劝勉,不必发怒而人民畏惧甚于斧钺的刑罚。《诗经周颂烈文》篇中说,大夫显扬天子之德,诸侯都要以之为楷模。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天下太平。《诗经大雅皇矣》篇中说:我怀念文王的美德,他从不厉声厉色。孔子说,将厉声厉色用于教化人民,那是末节下策。《诗经大雅蒸民》篇中说,道德清如发毛。然而毛发毕竟是具体的物类,不足以形容玄妙的大德。诗经大雅文卫》篇说,上天化生万物,无声无臭。这才是对大德的最确切的描述。
【体悟】
这是中庸最后一篇,比较长,讲君子之德。
有君子之风的人,平时并不光彩瞩目,但是却有春风化雨的力量,潜移默化间慢慢影响了很多人。
君子之德难在独处,无人看见之时,还能一样坚守,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了。所以君子的修炼都是先从自己独处时的一点一滴的节制和改善开始的。
人之所以为人的伟大之处,是在于我们有选择权,我们不可以决定什么,但可以选择。
路都是自己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