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知道自己会死。动物是过一天算一天,可以说是“活在当下”。而人的大脑结构因为有前庭,可以进行想象、总结、交流等活动,但同时人也意思到了死亡的存在,而且发现死亡是一件吓人的事情,人因此而变得恐慌起来。
人类是如何应对死亡的恐惧呢?既然知道自己一定会死,那么活着是不是荒谬的,我们还需要努力地生活吗?大量实验发现人们有两条途径面对死亡恐惧:一是文化世界观,通过文化赋予世界意义;二是自尊,确定个体的意义。
世界的意义
当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时,大脑会将其与死亡挂钩。当年欧洲人到达南美洲,大肆杀戮当地人,其实根本没有必要这么做,当地人很友善还给他们提供食物。但因为当地人与他们信奉的不一样,价值观的否定让他们想到了死亡,对死亡的恐惧被调动起来,导致了他们的杀戮行为。
个体的意义
自尊是坚毅(活下去的动力)的基础。自尊的定义是在一个有意义的领域里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参与者。
毁掉自尊的方式:一是个体或群体对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失去信仰。(清末剪辫子有人受不了自杀)。二是社会角色被主流文化否定。(挣钱多,房子大。《推销员之死》)
获得自尊的方法:一是多样化的自我观念。不能只有一个单向评价,丰富的社会角色更容易支撑生活;二是帮助边缘人物培养社会角色。帮助他在社会上找到位置,这样他就会不那么在乎别人眼光。
from 《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