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人为什么怕死?》
人都是要死的,人都是怕死的,这是个矛盾的问题,人既必然要死,又为什么要恐惧死亡?生命都是趋生避死的,这是本能,但人怕死,其中内容远超本能所含意义。人怕死这一点,将人隐藏、复杂又矛盾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
死亡意味着什么?对人而言,首先意味着失去。这之前,人活着,就是一个将所需、所欲的事物收取进自我范围的过程,人越活得积极,活得成功,自己拥有之物就越多,就越珍贵。而死亡将中止获取行为,并失去所有一切,人当然大有不舍,这是恐惧的一因。另一种人就算活得失败,所属自己之物寒碜,但如此他更有不甘心,正指望和他人一样拥有一切,所以他照样恐惧,恐惧失去拥有的可能。
其次,死亡意味着结束。人在生存延续中有很强的角色感,无论作为哪一种角色,人都沉浸在自我的连续性中,死亡意味着角色的改变,并毁灭自我角色建立的生存秩序,人恐惧于这种改变和毁灭,所以怕死。
死亡是生命的更新过程,本无价值取向,但是,对于人,对于正以生命进行事物的获取、拥有和延续着生活角色的人,死亡无疑是巨大的失败,是人不能承受的打击,是对于自我的彻底否定。"我死了"或"我不再存在"这种逻辑对于人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人不能接受自己的死亡。
人从省事起,死亡就时刻在威胁人、逼迫人。死亡是人自我的反面,死亡彻底取消自我,让人营造一生的自我瞬间失去意义。而且死亡是非理性的,任你多么强大的智慧与能力在死亡面前都不堪一击。死亡使人无处躲藏,人必须面对必死的人生。
人对死亡的认识决定了人的生存姿态,人对死亡的态度影响了人的生存意义,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死亡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以自我人生面对死亡怎么可能不畏惧?因为死亡不是为人的自我准备的,死亡是为生命准备的必要过程、必要环节和必要措施,死亡是生命的更替、换新和再生,死亡是维护生命存在的必要手段。但是,死亡这种意义对人的自我是不存在的,死亡不符合人的自我逻辑,死亡摧毁了人以自我建构的一切,死亡让人的自我变得毫无意义。
生命不应该害怕死亡,死亡丝毫不损害生命的存在。人的自我意识却必然害怕死亡,因为死亡无益于自我的延续,死亡从不介入人自我的存在。
作为生命的人,死亡有益无害;作为人的自我,死亡不可思议,也不可想象。无论人们怎样设置和描绘死后人的自我灵魂进入何种状态,无论人们给死亡找到何种伦理解释和心理开导,死亡始终不能成为自我的合理结局。
生命的人自会从容死去欣然重生;自我的人一直恐惧,却无法真正死去。
《死了以后》
人们把许多事情留到死了以后,死了以后才有天堂、有地狱、有审判、有报应、有轮回……更重要的是,死了以后,人才明白,人才恍然大悟,灵魂才得以脱身,人真正的本身——灵魂才可以正大光明地现形,才可以出入于天堂或者地狱之间。人死了以后才自由,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逻辑。
为什么人们要把审判和救赎都放到死了以后?为什么真相大白要到死了以后?活着就是暂时过渡、就是后台准备、就是预备死亡,正式的、真正的、水落石出的揭晓在死了以后。现实世界是虚假的、荒诞的、混乱的、腐朽的幻象,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结果会怎样?
把人的存在分为死了以前和死了以后,是人的智慧还是人的无奈?对于死了以后的想象是基于死了之前的现实,对于死了以后的陈述作用于死了之前,死了以后颠覆死了之前,死了以后改正死了之前。其实就是用死了之后来反正死了之前。
死了之前人是什么状态?人在感知,感知所有事物的变化;死了之后人是什么状态?人分解为被感知物质,人不再有感知。无感知不存在,怎么会有另一种感知存在?所以,用死亡来划分存在界限是缺乏逻辑的。
人们着力构造另一个世界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批判、警示、修正、反动于现实世界,其作用在于活着的人。而且,更说明人们没有能力在现实世界里完成一切,只能放在死了以后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说明人们已经放弃了对现实世界的希望,只得用另一个世界来替换这个无望的世界。
问题是: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描述,借助和使用的是人生前的感知方式,死后的人不会再使用感知方式,那些天堂、地狱以什么方式存在?这是一种粗心的疏忽?还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漏洞?
其实,无论人对死后的向往还是恐惧都只能表达在死亡之前,这说明死了之后的所有愿望和目的,只能实现在死了之前,这完全不给人的无奈留下一点余地,无论现实如何,人还得接受。
网友评论
文思巧妙堪奇秀,碧玉无暇赛莲花。
【敢请简友也去为小生拙作指点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