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谈谈“稀缺”对生活的影响 ——读《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

谈谈“稀缺”对生活的影响 ——读《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

作者: 三不男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3-18 20:13 被阅读47次

近日读了一本学术著作《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由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合作写成,从心理学和经济学双重视角研究人是如何陷入金钱和时间的“稀缺”,进而导致持续的贫穷或忙碌。

既然是学术著作,读起来自然有一定的难度,书中提出大量的专业学术以及大量的研究事例,好在研究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读起来不会觉得艰涩和疏远。我读得一知半解,但就是想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想,哪怕仅仅是浅表之见。

文章开头用了一定的篇幅讲了稀缺所带来的好处,即稀缺能够给人带来专注力,在截稿日前夕、任务截止前夕、考试面试前,我们会克服拖延症,精神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清晰,工作效率特别高,这是因为我们心理已经敏锐感知到了时间的稀缺,从而产生专注红利。

文章谈到,稀缺虽然能够带来专注红利,但稀缺会持续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后果。那就是稀缺会产生“管窥”心理,“管窥”是一个专业名词,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专注于某一事物时就意味着会忽视其他事物,导致人的眼光和思维变窄。

书中抛出了论点,特点强调,专注具有积极意义:稀缺会迫使我们专注在迫近的重要事情上;管窥则是消极的:稀缺让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让我们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

论点抛出之后,作者便用了大量的事例证明稀缺带来的管窥的危害、管窥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管窥的办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当我们产生稀缺时,会忙于解决当前紧急的事情,而忽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当我们解决了当前紧急的事情之后,那些重要非紧急的事情便会变成紧急而且重要的事情,我们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这种状态,书中给了一个专业术语来概括,叫“杂耍”。

稀缺为什么会导致管窥心态。书中认为,人的智商整体上是不变的,但会在不同的客观环境和心理状态中浮动变化,作者称之为“流体智力”。稀缺会导致我们专注于解决当前紧迫的事物,增加了人的“带宽负担”,从而影响人的流体智力,即认识能力、执行控制力等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带宽”大概是指人的精力有限、意志力有限、控制力有限等,一旦我们因稀缺在产生专注红利,它的负面作用则是会增大带宽负担,迫使我们对事物做出选择,书中称之为“权衡”。书中引用了“装箱理论”来解释这种情况,当我们外出携带的是一个小箱子时,我们必须权衡哪些是必备品,哪些则必须舍弃,甚至要反复思考如何妥当摆放物品,实现收纳空间的最大化。实际上,当我们有一个足够大的箱子时(稀缺消失),我们就可以将需要携带的物品全部收纳,根本不需要做出权衡。

书中特别强调,当我们在时间或金钱上出现稀缺时,会产生借用或者短视,使得人长期处于“杂耍”状态,导致我们在权衡下做出的选择往往是不理智,不科学的。

书中论证稀缺带来管窥的实验中,采用了饥饿实验法。大概内容是,一群节食者和一群非节食者,同时快速接收多组词汇,节食者会比非节食者更容易记住关于食物的词汇,而忽视食物之外的词汇。

在论证稀缺带来流体智力下降的实验中,把印度种植甘蔗的农民作为了实验对象,农民在金钱上并不能保持一整年的富足,当他们的甘蔗收割后,会相对富足,但在甘蔗收割前的一段时间会比较拮据,实验者对他们在甘蔗收割前后的状态表现进行智商测试,实验发现,这些农民在甘蔗收割前的智商较大幅度地低于甘蔗收割后富足状态的智商。实验得到结论称,贫穷会限制人的智商发展,而换作现在的流行语就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论证稀缺带来权衡上失误的实验中,特别突出了借用和短视,书中举例,当一部分美国人迫切需要解决金钱稀缺的问题时,他们会选择工资日贷款,这种贷款相当于我们当前的工薪贷款,或者是高利贷,他们在解决了燃眉之急时,因为产生窥心态,忽视了贷款所需要支付的利息,这导致他们本来就缺少金钱的情况下,增加了更大的负担。

书中认为,除非是投资,否则,人们选择生活性贷款是极不明智的,这会加重稀缺的产生。

书中反复强调,即使一个人足够的勤奋努力,如果一直陷在管窥心态之中,那贫困者会更加贫困,忙碌者会更加忙碌。书有几个实验事例,其中之一是讲,有一群印度街头小贩,每天天不亮便会到街头贩卖小杂货,他们先是借钱作为进货的资本,然后租来装货的车子,即使一天货物销售完了,收入是非常微薄的,但就是这种微薄的收入,他们还要用来支付进货的借款和装货车子的资金,这使得他们不但要面对生活的开支,还经常性陷入债务问题当中。

实验观察者一次性给了这些街头小贩一笔生意启动资金,足够解决债务问题的资金,这一下子使得小贩们变得富足,但是,几个月后,小贩们又陷了之前同样的债务陷阱。是什么导致了小贩们再次陷入稀缺陷阱。实验观察者发现,人们经常会因突发事件等导致的“强制性稀缺”,即临时性开支导致的稀缺。印度人也有结婚送礼的风俗,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小贩们会将生意启动资金挪用于解决当前急需要支付礼金,这让他们解了燃眉之急,却又掉入了“管窥”的陷阱里。

这让我想到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我们会支付大笔的不必要的网购、休闲、娱乐、餐饮等消费,却还会担负沉重的房贷、车贷、装修贷,我们不是想到节省开支,而是继续银行贷款,按月还款还支付利息,我们同那些印度小贩一样,陷入了贫穷的陷阱。

如何应对稀缺问题,书中针对个人、组织甚至是政府等层面提供了相关建议。

书中认为,制造适当的余闲是解决稀缺的好办法,越是贫穷的人,越要想办法进行储蓄,越是忙碌的人,越是要腾出空闲时间来,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解决方案,书中针对余闲提出了专业的术语,叫“缓冲机制”。书中举例,农民知道施肥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但到需要购买肥料时,农民因为金钱的稀缺所带来的“管窥”心态,导致在权衡之下选择不购买肥料,政府根据稀缺理论,要求供应商在农民收割农作物之后就预订肥料,到施肥时再提供,因为农作物收割后的农民金钱上相对富足。结果,预订化肥的农民比例大量增加。

书中就此提出一个理论叫做“稀缺始于富足”,因为稀缺产生管窥,忽视到许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书中举例,那些资金紧张的人,会选择延期年辆的保养,不购买保险,忙碌的人会忽视坚持健身、陪伴孩子等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加之人的侥幸心理,不重视建立缓冲机制,导致强制性稀缺发生时,缺乏足够的余闲,从而再次掉入稀缺陷阱,如年辆因为保养不及时产生更大问题,发生意外时因未购买保险难以承受更大的支出,因为忙碌不注重健康,身体出现问题时代价更为严重。

书中建议我们养成强制储蓄习惯,减少不必要开支,注重复利的威力等,制造合适的余闲和缓冲机制,从富足时做起,避免掉入稀缺陷阱。时间稀缺的人,更要做好时间的规划,在制定计划和活动清单时,不宜排得过满过密,防止突发性的工作任务发生;领导在给下属安排工作时,一定要给予时间的富余。书中还强调,要建立阶段性的提醒机制,将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以阶段性的小节点推进,有助于发挥稀缺产生的专注红利,提高工作效率。

书中还证论了生活中许多因稀缺产生的问题,有大量的事例,时间比较富足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带着问题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当前或曾经经历过各种因稀缺产生的管窥心态,以及因管窥心态带来的持续性稀缺。

例如生活性贷款成了我们工薪阶层的稀缺陷阱,我们每天大手大脚地消费开支,却要承担高额的按揭、信用贷款,没有经济上的余闲,忽视了购买保险等缓冲措施,抵抗突发性事件和强制性稀缺的很弱,稀缺其实始于富足,又终于富足。

例如我们面临繁重的工作,应对一个又一个工作任务,挤占了我们大量时间,以致于我们忽略了许多重要但看上去不紧急的事情,我们甚至都意识不到停下来思考一下忙碌的意义,改变忙碌提高效率的办法,做一些“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事,书中引用一位名人说的话,大概意思是:那些做成事的人,看上去都是些慢条斯理的人。

写到这篇文章时,我想到小时候家里供我读书的事。我大概刚从初中转入高中,那时候家里穷,用“家徒四壁”都无法来形容的贫穷,那时候有村里人就劝我妈:“你不要供孩子读书了,让孩子外出打工,省了报名费、生活费,还可以让孩子挣钱养家建新房,多好。”

现在想来,那个说这话的人,那真是穷到了骨子里,所以管子里的视野是特别的小,其实,我们那个读书的年代,村子里这种想法的人还真不少。

每每想到这里,我特别的感恩。没想到时间会这么快,在那个绝望到看不到任何出路的日子,妈妈用她的坚韧性格和长远的眼光,赌对了一条路,那就是投资教育。

现在的家庭条件不知道比以前好了多少,但那曾经发生的重大变故所导致的灾难整整影响了我家20多年,那时是妈妈一个人扛起一家人,都没有产生管窥的心态,虽然20多年前产生的灾难现在还在持续影响我们,但现在是一家人扛着一个人,我还经常性产生管窥心态。

知识上,妈妈不如我;但在智慧上,我远不及妈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谈“稀缺”对生活的影响 ——读《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xi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