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觉得自己是一个喜欢抱怨的人吗?可能大部分人的回答也是NO,其实我也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爱抱怨的人,直到一件事的发生。
上次也跟大家分享过,我在跟一群欧洲人和日本人一起解决一个品质课题。这个课题的责任人是欧洲人calos,日本人千叶san是项目管理,而我相当于在本地支援。课题的进度很慢。慢到什么程度呢?我周一在会上提出来, calos可以分析下之前你们在海拔仓的实验数据,也许能发现现在的问题所在。Calos会上说:好!千叶san也将此条写在会议纪要上。正常是不是周二的会议上,要做这个的数据分析了?反正我是这么想的,我们科的日本人也是这样想的,但实际情况怎么样呢?周二的会议上,完全没有人提这个事儿?于是,这个要求,周二我又说了一遍,结果怎么样呢?有首歌叫:涛声依旧。直到周五,calos才说,他要做这个的数据分析了,然后在下个周一说:数据他分析了,完全没有采这个问题相关的标签。我超级大无语。
这样的事多了,我反而就淡定了,反正问题的责任也不是我,我只有一个协助责任,皇帝不急,太监急什么?但作为一名中国的技术人员,欧洲人散漫的风格,还是让我又好气,又好笑。这事儿,我经常跟中方的同事吐槽,“这群人不知道都在想啥,下次让他们来中国当面道歉”,大家每次都同仇敌忾一番。但那次开完会后,我跟我们科的人吐槽:“事情完全没有进展,他们的做法完全不像技术人员的思路。项目管理也完全没有推动项目发展。他在肯定了我的观点后问我,有没有想过,将我想他们做的,列个清单,发给他们?”本来我期待的只是他们的同仇敌忾,但当时,我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想起似乎我只是在抱怨,完全没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的,当我们以会议的形式,不能很好地推动问题的解决时,是可以换成另一种方式试试的。于是,我就某一问题,就列了list,虽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但效果的确比较好。
这就是在这件事儿上,我学到的道理,当我们抱怨时,通常这对自己来讲是比较难的问题,这时请对自己说,我要换一个方式了。
比如,我最近有个课题,要研究某车型出口中东地区的法规符合性,那么多页的欧洲法规,让英文捉急的我很是上头。想抱怨了,这时,要怎么办呢?是的,我对自己说,我要换一种方式了。想起我朋友圈有人是专门做海外车型认证的,于是直接联系他,做了次交流,他又介绍我认识更专业的人,问题不就解决了。
比如,我有个将要开发的车型有很多课题需要跟第三方侧确认,我在内部聊天软件上私聊了相关的两人多次,要么没回复,要么是两个人互相推。这时,怎么办呢?是的,我对自己说,我要换一种方式了?于是想到我科的某人,让他帮我催。于是,11/23日,也就是昨天,我想要的资料都收到了。
这就是我这周的工作故事,当我们想抱怨时,或是觉得一件事儿比较难时,不防对自己说,换一种方式试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