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S ,在某省级机关,从业8年,从一个纯事务性工作人员,发展成能够独当一面的老员工,能力有成长,工作内容无变化,在金字塔形的晋升机制中职务无晋升可能,薪资涨幅与市场价格同步也非常难实现。
刚满30岁的他,不想一直呆在体制内,怕待久了与社会脱节,等年龄大了,再跳出来就没了竞争力。
为了改变现状他做过不少努力:分析自身能力和工作经验,上求职网站投递了一些自己都搞不太明白的职位;广泛征集朋友的意见与建议,朋友中有的鼓励的、有的劝诫......
从起心动念到现在有快一年的时间了,小S几乎都在纠结、挫败、焦虑中度过。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生涯咨询师接到这样想跳出体制的案子越来越多,来访者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特征:能力不错,在体制内没有晋升空间或不喜欢一成不变、没有挑战的生活;视野较广,触角敏锐,很有危机感,对自己蛮有要求。
“焦虑是人类面对威胁,希望创造自我的正常状态。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焦虑的人才是真的健康、感觉到时代脉搏的人。”
—— 心理学家罗洛梅
02
我们的世界在变,变得如此之快,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做出了某个选择之后究竟能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唯一确定的是作为高级生物的社会人应该遵从最基本的规律——保持进化。
大学本科我学的是一个没有专业的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因为积极上进、品学兼优,加上老师赏识和机遇良好于是毕业后便留校当辅导员。辅导员工作稳定,福利不错,可是在日复一日的事务性工作中我开始焦虑:
-
这些基础的工作好像谁都能做,那么我的价值是什么?我怎样才能跟别人有不同?
-
如果我不做现在的工作了,我还能做什么?怎样才能让自己更有价值?
一年后,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在职研究生,提升学历势在必行,多学点东西,恐怕心里会更踏实吧。
但是,读书并不能从源头上缓解焦虑,如果一个人没有弄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又能到哪里去实现自身价值的话,焦虑感仍然会如影随形的。
那时,在我视野所及的范围内,直觉告诉我应该再去学门技术,而且是可以安身立命的技术,于是我自费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学得很投入,很多技巧工作中都能迁移运用,获得感跟之前的状态相比提升了不少。这时,我明白了——尽管是同样的事情,但如果以不同的方式去做也是蛮有意思的。
可是,这些技能如何才能系统性的运用?多久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这些都没谱。但......不管怎样,第一步就算是迈开了。现在回顾起来,这一小步真是蛮重要的。
之后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源于对心理咨询有浓烈的兴趣,并且有一定的基础,入门很快,加上执行力强,没过多久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一名生涯规划师。随着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若干年后不论是在本职工作还是在业余时间的斜杠领域才算是真正开启了自己的事业,渐渐摆脱了那种无力感,同时价值感越来越强。
历史的演变经历了,从大陆崛起,到陆生动物,再到哺乳类动物,最后到人类,第一批走上大陆的动物把自己的鳍变成四肢,他们痛苦,死亡率特别高,不如在海洋里得心应手,他们有安全感吗?
但即便痛苦,也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强大、更长远的安全感。所以,体制内的人即使不离开体制但也请保持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
03
如今体制的壁垒不断减弱,体制内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走了出来,体制外的人也可以选择进入。用工制度正在革新,选人用人、薪酬福利等方面编制内外的员工逐渐趋同。
现在整个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500强的平均寿命是40年,世界1000强则是30年。有些行业注定了受政策影响非常大,比如:矿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所以说没有一劳永逸的组织,更没有一劳永逸的工作。
我们大多数人还在传统的职业体系(行业 -企业 -职业)中,但是根据以上职业形态发展的迹象,在不确定的、迅速变化的未来,传统职业系统将有可能瓦解,行业-企业-职业的边界将随着跨界整合的增加不断消融,到了那时原先供职的组织不复存在,需要重新建构出新的职业形态,那么传统组织内的人将如何生存?
因此,危机感、焦虑感不管你喜不喜欢,想不想或是故意屏蔽它要都会如影随形。央视原知名主持人张泉林说:“历史车轮滚滚而来,你要么断臂求生,要么就赶紧跳上去!”职场最怕的是温水煮青蛙,慢慢就失去了动弹的能力。
来,我们一起思考:
-
你如今的获得哪些是平台带来的,那些是自身能力使然?
-
你有什么能力可以到就业市场上去兑现价值?
-
假如今天你的组织倒掉了,这一年接下来你会去做什么?
-
你有什么特色,凭借什么让雇主一定要用你?
-
你认识哪些人,积累了哪些资源?
-
你在你的职业圈子里有多少知名度、美誉度?
这些都是触及灵魂的问题,请大家先把头衔放到一边,以技能为导向,对自己的身价进行重新评估,对自身知识、能力体系进行重新建构。
适应时代变迁对职业提出的新要求,在职场上保值、增值,即使不离开体制,也始终保持离开体制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