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被称之为“诚斋体”,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细微,乘兴而作,构思精巧,语言清新的创作路径。尤为耐人寻味,以《小池》为代表。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画同源,同为中国传统文化,尺幅小画,清新之美,跃然纸上。
泉的“惜”和树的“爱”,珍视和呵护的“小池”,有了灵性,由小池的泉水,再到小池的植物,池中的“小荷”才露出“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静一动,令人回味。
再来领略一首诚斋体的《小雨》: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细细复疏疏,叠字妙用描述小雨之微,“不能”兼“不肯”把小雨的感情带进来,拟人化的描写。
后两句,“妒”和“故”更是点睛之笔,妒忌诗人只顾着看山,便故意在千峰和诗人之间隔上一个雨幕织成的珠帘。
对小雨的情绪化描写,像极了一个可爱古怪的小精灵,读来妙趣横生,心生欢喜。
小贴士:《初入淮河四绝句》
创作背景:
南宋初年宋金对峙,以淮河为界河,每年正月,双方互派使节祝贺新年。1190年,杨万里以焕章阁学士职,迎接金国的贺正旦使。沿途所见所闻,心情复杂,写下这些文字,哀民生之多艰,叹朝廷之碌碌。
(一)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二)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誰?
(三)
两岸舟驰各南北,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四)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