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黑格尔说:
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辣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的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读后感:
不知道孔夫子自己看到这番评价会做何感想。我读后,挺震惊,没想到我们膜拜敬仰的“圣人”、“先师”,在某些外国学者眼里是这般模样。
我觉得这全然怪不得孔子。
在《论语》中,孔子自始至终都只承认自己是一个勤奋好学、信古好古的人,而不敢接受其他人给他添加的“仁”、“圣”、“贤”等称号。也许他也没有想到,后来自己的思想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影响那么深远。他也是身不由己。
另外,必须承认如果把《论语》看做一本思想著作,你不敢相信这世上居然有这样的作品,一团乱麻,有头无尾,更别提什么系统、逻辑、学术。这一点,和《老子》、《易经》、《孙子兵法》都不一样。这也是我读《论语》很疑惑的地方,孔子晚年删《诗经》,著《春秋》,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思想心得记录下来传给后人呢?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育人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