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曾经驻足过的地方——丽江,一直延传着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如,大研古镇、玉龙雪山);她确因古老淳朴而与快速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本子(作者),用经济、社会、人口等指标来揭开当下的丽江面纱。我相信,当你读完之后,你一定会有认知方面的提高。
图一 丽江县域经济
这是丽江四县一区各自GDP总量在整个丽江市GDP总量的百分占比,其中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都属于县域自治的地区,可以看出还是古城区的经济实力较为明显,而两个自治的县经济总量却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图二 丽江县域人口
这是丽江县域人口分布,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永胜县属于人口最多的县域,其次是宁蒗彝族自治县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而古城区人口相对而言分布较少。这暗示着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一般都未能科学贯彻“计划生育”政策,还是依照传统的多子多福的观念行为。
图三 丽江县域人均GDP
这是丽江县域间人均GDP分布,我们可以看到,古城区是整个丽江市人均GDP最高的县级地区,而上图所言的人口大县(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人均GDP却处于最末端;而且,县域间贫富差距悬殊,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古城区的人均GDP是处于市辖区最西北角因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而致交通异常不便的宁蒗彝族自治县的人均GDP约5倍。尽管华坪县有丰富的煤矿、铜等矿产资源,以及批量生产的芒果,再加上靠近攀枝花市铁路枢纽(直距74公里)的地缘优势,其人均GDP也只是古城区人均GDP的一半,这可以推论出,一县域因远离其受管辖政权的所在地,而导致在招商、投资、政策等方面都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图四 丽江汉少民族
这是丽江人口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分布对比图,可以看出汉族人口占了43%,而少数民族占了57%。尽管可以据此下定结论,丽江依然是一个少数民族占主体的城市,但我们如果翻阅丽江近些年来汉族迁移进来的资料,才发现很多少数民族正渐渐被汉化,他们的文化也在濒临消失的威胁。其迁移源头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云南其他地方(语言相通,都是西南官话)。
图五 丽江少数民族
这是丽江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及其在少数民族中的占比,图四表明丽江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大半,但她的少数民族尤为集中在纳西族、彝族、傈僳族这三大族群。我们看到纳西族占比高达33%,它主要分布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彝族占到少数民族人口的28%,它主要分布在宁蒗彝族自治县以及永胜、华坪县的民族自治乡;傈僳族相对而言占比仅仅为15%,它主要分布在各个县域的民族自治乡,傈僳族的主要源地是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图六 丽江三产业值
这是丽江三产业值的分布,我们看到丽江的产业结构为17:42:41,农业在丽江的经济发展中依然起着传统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很多少数偏远民族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丽江也是山地占比高达90%的地方);丽江的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几乎持平,这得益于近些年来丽江及其辖域内的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第二产业的42%占比主要得益于这边的煤矿、铜矿等资源的开发,其次炼糖业依靠其丰富的蔗糖资源而有巨大潜力。
图七 丽江城镇化率
这是丽江城镇农村人口分布图,图中清楚表明丽江高达7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成为世代农村人口,这与所谓的制度性代继贫困有很大关系。28%的城镇化率远远低于50%的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地形、贫困等因素有莫大关联。丽江的高山地形阻碍了城市的扩展,也延迟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步伐,其导致运输成本大幅度上升;再者,这边城市的工业较少,服务业相对较多,但众所周知,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在工业行业,而服务业主要是乙方企业,其业务触角并未辐射到其他省份。
图八 丽江劳动力资源
这是丽江劳动力资源状况图,从图中得知,丽江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比高达74%,突出反映了丽江劳动力丰富现状。但丽江甚至云南的人群都有不远离家乡的传统,他们丰富的人力资源(并不是指其人力资源强,而是针对数量而言)绝大部分不能被本地区吸纳,而传统观念使得他们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趋势并未形成。这导致其很大部分劳动力都被捆绑在农业上,却并非精耕细作式的精细化生产,很多时候还得靠天靠运气获得农业收成。丽江的老龄化也在开始上升,据联合国对老龄化的定义(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达7%,就可以称其为老龄化阶段),因此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也急需解决。据前面可知,丽江72%的人口都是农村人口,因此农村的老人养老问题就成为重中之重,但国家的新农合的保障水平低的现状,使得传统观念上的“养儿防老”理念不可能从根本上被摆脱(重男轻女也必然是常见现象)。
图九 丽江人口受教育水平
这是展现丽江人口可开发潜能的图,我们发现丽江人口的文盲率竟然还高达8%,远远高于4.08%的中国平均水平,即使中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其文盲率也只有6.72%。这凸显了丽江的人口开发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怎样变适龄劳动人口为创新型人才?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丽江人口中绝大半部分都只有小学、初中水平。在这个阶段辍学率极高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发端于2006年9月1日,导致之前的很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初中就因昂贵的学费而不得不面临辍学的无奈之举;其次,因为丽江的教师队伍和其他教育资源相对而言较为稀缺,导致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就面临着残酷的竞争,而获得极少的以致稀罕的受教育机会。这与沿海等发达城市形成鲜明对比,他们有机会请私人教师,可以用现代远程教育去获得再教育机会,升学相对而言就容易得多(国家给予少数民族的专项招生计划应该是有利的形式性优惠政策)。
图十 丽江财政收入结构
这是丽江财政收入构成图,我们根据财政收入的两大部分将财政收入分成两大块: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从图可以看出丽江本级财政收入总计为26亿元(不加上中央转移支付的),这个数目真正显现了丽江市突出的财政收支赤字问题,他竟然不及大多数东部甚至中部的一些县城收入水平。因此,丽江的基础建设投资水平也就很难在财力不支的状况下,取得较为顺利的进展。不仅财政收入水平有限,而且我们发现其财政收入结构较为扭曲,非税收收入竟然高达32%的水平,他里面具有生产性内容的收入少则又少,诸如罚没收入、行政性事业收费、专项收入(有生产性内容的成分,如土地出让金收入、教育专款)。如果一个地区接近1/3的财政收入依靠非税收收入,你可以想象政府是多么需要各式手腕来敛财。当然他们还未能跟进“收支一条线”的预算政策,导致灰色收入成为一个偌大的问号。税收收入不到70%,清楚地呈现了丽江的企业、个体工商户规模小、竞争力弱、创收能力差的尴尬市场环境。
图十一 丽江税收收入构成
这是丽江税收收入构成图,紧接着图十的描述,这里生动地给了我们以结论:丽江市生产性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差,而大多数经营单位主要还是以提供住宿、餐饮、销售等商业性活动为主。增值税仅仅占了15%,其低水平只能说明丽江的生产性活动生产环节少、每个生产环节产品增值程度低,意味着低水平低效率性生产活动还是丽江生产性企业主要特征。营业税占比高达41%,接近一半的水平,这较充分说明了丽江商业经营活动(服务单位主要提供这些)有着较为充分发展的现状,但也暗示着丽江的税收收入严重依赖着外来购买力。
图十二 丽江非税收收入构成
这是丽江非税收财政收入构成图,我们从图十知道丽江财政收入突出特点在于其非税收收入占比较大(高达32%),而从这里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丽江非税收收入中行政事业型收费和罚没收入两项合计占比为66%,尤以行政事业型收费为大块。这表明丽江因旅游业的发展,很多本地人士考取导游资格证等相关资格资历证件;同时丽江因工作机会相对于东部城市较为少,以致很多当地人都竞相争取做公务员、事业性单位职员,面对逢进必考的强势政策,这方面的报考费、考试费、书本费等都是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不应该忽视地方政府凭借丽江旅游发展的优势,而在当地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的开发中所获得的高额土地出让金收入(这是非税收收入组成部分)。
图十三 丽江财政收支状况
这是丽江财政收支状况图,上面图十显示丽江财政收入较为低的局面,这里以财政收支对比的方式进一步描述了丽江地方财政收支缺口风险。地方财政预算支出高达81亿,是财政预算收入的3倍多,这样的缺口只能靠地方政府的借贷来进行解决(尽管中央要转移一部分国税给地方政府,但也存在大约20—30亿的财政缺口)。这给地方银行以及下一届政府造成偌大的压力,地方债务风险不断累积,如果不能预算支出制约,将是丽江市甚至云南省政府身上的一颗毒瘤。
图十四 丽江地方财政支出项目
这是丽江地方财政支出项目柱状图,图十三表明丽江地方财政支出数额较财政收入而言规模极为庞大。从图中可探知,丽江科技支出是支出的短板,仅为6045万,这无疑对丽江的科技创新和进步构成阻碍;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丽江在科技方面处于全国的末端,科技对丽江的经济贡献率较低。农林水事务和教育支出为两项最大块支出项目,说明丽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并且丽江的水利事业处于较落后阶段,面对诸如“春旱”等自然灾害,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丽江教育事业支出有如此大比重,充分显示了丽江政府在中央政府指示下,对诸如“危房改造”、“教师加薪”等项目较为重视。
图十五 丽江物价指数
这是丽江物价指数走向图,从图中可以知晓,丽江的物价水平一直处于上涨阶段(指数在100以上就代表上涨的),中间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而在中国最艰难的2009年呈现出缓慢上涨阶段。但就算在那样的全球经济衰退情形下,丽江物价竟然还在缓慢上涨,其他年份几乎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丽江物价已成为当地生活的群众一个重大难题,尽管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因为丽江是一个旅游城市,外来购买力较为强劲,以致物价离奇的昂贵。但是一个问题就能驳倒那样理所当然的结论,如果外来人因较多财富能够承受那样的物价,那生活在本地而未有较多财富的人群怎么去承受那么高昂的物价水平呢?我不得不承认因为旅游,一个城市的物价理应上涨,但是上涨幅度为何如此之高?并且当地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那么低怎样买得起生活必需品呢?
图十六 丽江三类商品价格指数
这是丽江三类商品价格指数走向图,主要是消费品价格的代表。从图中的横向和纵向对比中,可以清晰勾勒出丽江的消费品价格走势,食品是上涨最为明显的消费品,居住价格近些年来也在开始攀升,衣着的价格走势不明显。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丽江的食品价格水平让居民的真实货币收入缩水严重,使得本已不多的可支配收入进一步降低。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居住就成为实物财产的代表,起着一种防通胀的硬通货作用,居住上涨必定是物价上涨的结果。如果能催生出丽江房地产泡沫经济,对当地政府而言,可谓是喜忧掺半:喜的是地方经济和政府收入上升,忧的是更多人不能拥有自己的不动产,而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
图十七 丽江旅游总收入
图十八 丽江旅游接待总人次
这是丽江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总人次图,我们都知道旅游是丽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从图中可以知道,其旅游创收能力相当了得达到152亿,旅游接待总人次为1184万人次。它带动了其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发展,使得丽江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处于中流砥柱的位置,据最新统计数据,其第三产业在经济中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而成为主流产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其不足之处,丽江旅游收入的90%来自国内游客,仅仅剩下的10%是来自国外游客,旅游接待总人次国内游客达94%,国外游客也只有6%。这表明丽江旅游的国际认可度还待开发,国家应该联同其他三个古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再一次“一起”申报联合国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图十九 丽江星级宾馆
图二十 丽江A级旅游景点
这是丽江星级宾馆和A级旅游景点柱分布状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丽江星级宾馆因旅游的发展而出现爆发时增长达到191家之多。五星级宾馆2家,四星级14家,三星级宾馆49家,旅行社29家,这样的分布模式,表明丽江旅游资源还只是为中等收入人士所享用(三星级最多),并非有太多的富有人士来此处观光游览。不过从丽江星级宾馆数目上看,还是可以看出其旅游承载能力取得重大进步。
针对图二十,我们得知丽江A级旅游景点数目达17个之多,其中5A级达2个,4A级达6个,红色旅游基地1个,这样的规模和分布,是丽江成为旅游城市的必要条件。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些旅游景点分布并非那么集中,因此对交通运输能力的依赖成为其竞争力的核心,不过交通是丽江也是整个云南之殇。
图二十一 丽江金融机构存款来源
这是丽江金融机构存款来源构成图,金融事业绝对不是云南可以说也不是西部其他省份的竞争力所在。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丽江金融机构存款总计348亿,如果与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上万亿的存款数额比较,那就显得有些衣衫褴褛了。这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从存款结构中可以看出,丽江的单位存款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差距明显达6%。无疑给我们明示,丽江的单位创造资金能力弱,而丽江城乡居民又不太愿意消费,经济只能依靠在外来游客的补给。
图二十二 丽江金融机构存贷比
这是丽江金融机构存贷比图,丽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348亿,而贷款余额为250亿,存贷比约为72%,这符合国家的存贷比政策,当然这样的结构也显示出丽江金融机构的贷款控制还是较为严格(私下地认为,丽江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对象应该是集中在政府机构)。那就可以宣称,丽江还是一个“熟人网络社会”,人们借钱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亲戚、朋友等关系网络,夸张点就是所谓的“地下金融”。
图二十三 丽江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
这是丽江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图,从数据中我们得知丽江人均GDP为14340元,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而这里显示丽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58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70元,这竟达10000元的收入差距,表明丽江尽管整体经济实力较为弱,但依然在全国的贫富差距中比拼中博得头寸。农民的收入几乎没有上涨,远远跟不上全国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国家GDP增长约10%的速度,这是值得商榷的!
图二十四 丽江进出口贸易
这是丽江进出口贸易图,丽江由于靠近东南亚国家中的缅甸,加上近些年丽江到缅甸的公路运输系统不断完善,使得丽江的进出口贸易得到较大程度的增长(达到了6189万美金)。我们可以看出丽江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产品净供给方,出口贸易在整个对外贸易中占比高达99%,而进口的产品和服务只有区区的0.065%。不过对外贸易对整个经济的贡献率仅仅为2.2%,这样的外贸结构即使在外部经济环境较为恶劣的情形下,也不会对丽江的经济增长产生太大的威胁(只因丽江更多的是封闭型经济,内部自循环)。也同时表明丽江需要更多地依靠连接东南亚的地缘优势,而加强同东南亚国家甚至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以享受到外部相对优势给本地经济发展的偌大福利。
图二十五 丽江农业产值分布
这是丽江农业产值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丽江农业总产值合计达到53亿(相对农业强势地区,这并不是太高的水平)。从图中发现,丽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是整个农业产值中的大份子,各自占比达到46%、40%。丽江的谷物、经济作物(烤烟、甘蔗、水果、茶叶等)的种植面积合计达到17.17万公顷,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丽江的烤烟产业,它的产量达到31521吨,已经当之无愧的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主要着力点。畜牧业主要是丽江农户蓄养的猪、牛、羊、马所创造的产值,总之我们还是将丽江的农业归结为一点:丽江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很多农户的收入主要集中在农业收成上,但这还得靠天靠运气。
图二十六 丽江主要工业产品量
这是丽江主要工业产品量分布图,从中可以略知,丽江工业产品主要集中在燃料矿产资源和金属矿产及其衍生产品上,这些矿藏主要分布在华坪县。丽江不仅有较为丰富的水能资源,而且还依靠煤电供电,使得丽江多余的电能够较大规模地传输给其他少电缺电地区。缘于丽江充足的光照条件,使得丽江的甘蔗种植面积庞大,甘蔗产量达到112721吨,也就为后面形成的糖产业奠定了基础。从工业产品的结构来考察,丽江未有较为先进发达的现代工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为低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几乎没有。
图二十七 丽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布
图二十九 丽江银行金融机构分布
这是丽江银行金融机构分布图,可以看出丽江整个地区拥有数量最多的银行金融机构是邮政储蓄银行(很多邮政局转化而来),达27个网点,其次是中国农业银行合计为12个网点。这说明尽管储蓄放贷业务都较少,但是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各自凭借网点优势和专业定位而广泛分布在农村地区。招商银行在丽江古城区也有支行,表明丽江旅游景区的确有很多来自广东和香港的游客,以方便招行那边的客户存取资金和业务拓展。不过总体而言,丽江的银行金融机构数量还是显少,地区金融生态相当脆弱。
图三十一 云南证券公司分布
这是云南证券公司分布图,从图中我们知,总体而言,自治州所分布的证券网点极其稀少,越向西北,证券公司数量呈现递减趋势。丽江唯一的证券网点是国泰君安丽江营业部(另一个是一金银交易公司),此地做金融投资的人数自然难以维持更多的证券公司运营。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这边主要的本地证券公司是昆明的太平洋证券公司。
注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络:xiwangzhixing0001@163.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