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六辑 市镇夹门关

第六辑 市镇夹门关

作者: 水寨茶乡夹门关 | 来源:发表于2021-01-05 11:00 被阅读0次

    王文才《夹门关文史随笔》

    ——《撩开夹门关的面纱》修改稿

    第一篇   古铜色皮肤

    第二章  洞上筰门关

    节  市镇夹门关

    节市镇夹门关

    为解决“洞上”驻守关兵的住宿、吃饭问题,关口两边建起了住房。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的人员喜欢在关口休息、打尖,与关兵闲谈、套近乎,与关口关兵有关系又有经济头脑的人士,看准了这个来钱的商机,便在关口两边修建腰(幺)店子,开饭馆、修客栈。看到别人赚到了钱,许多与关口关兵没有关系的人,纷纷削尖脑袋找关系在这里修建房屋,开设小食铺、鞋凿铺、针头线脑铺、铁匠铺……修建碾坊、磨房。随着时间的推移,关口的房屋等其他建筑便多了起来,形成了街道。

    公元前128年,司马相如和王然带领夹门关人民,在观音崖下双土地修建竹索桥时,“洞上”人家户增加到三百多户,街长达到了半里。人们叫它笮(筰)门洞关、峡门关街、寨(砦)子门街、栅子门街、夹门关街……到宋朝时人们叫“洞上”为夹门镇。《直隶邛州志·民国志》第1卷第57页载:“城西南八十里夹门镇,关在山边,水出其间,此即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所称‘临邛夹门镇’是也。”

    观音崖的临邛夹门镇,因地势狭隘不便扩建,受地理环境发展条件的限制,以及水纹条件的变化,南丝路水陆码头和驿站逐渐下移,政治文化也逐渐下移。始由郑、郭、杨、林、李等姓移于清江口,后来形成清河场;郑、郭、杨三姓移于白沫江南岸,后来形成大南乡;林、李、钟三姓移于北岸,后来形成长川乡。

    这时的临邛夹门镇,明显扩大了许多。大蒙山即天台山又名东蒙山东面蜿蜒而下的金龙河,与南面流来的龙脑河及东面来的凤凰沟汇成白沫江,又与西面中锋万古流来的清江在香严寺下合流,以白沫江称呼,分成“洞上”的夹门洞乡、白沫江南岸的大南乡和白沫江北岸的长川乡。夹门洞乡场仍叫“洞上”,大南乡场叫清河场,长川乡场叫麻柳树又叫半边街,三乡场分别都有自己独立的场期。

    到了民国时期,夹门关的市镇格局与名称都发生了变化。《直隶邛州志·民国志》第1卷第57页载:临邛夹门镇“市肆列两岸,中流白木江,货船不少。水面宽二十余丈,两岸市口约二里长,中间有踏水二桥,交通两岸。近又新建桥楼一座于下场,分别人物,疏通往来,诚雄镇也。明成化以后,移火井坝巡检于夹门关,清乾隆以来,又徒夹门关于火井漕。故人称夹门关而不云夹门镇也。或又省文称夹关。”其中“踏水二桥”是指乾隆、咸丰两朝,建成的庆元桥和永寿桥。“桥楼”是指1909年开建,1914年初通,1923年全部完成,修建时间长达14年的万福桥。

    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下移,“洞上”的场被冷落了下来,复归成为名副其实的幺店子;清河场和麻柳树的半边街仍然兴旺,这便有了“夹门关生来两边赶”的俗语。乾隆、咸丰两朝建成庆元桥和永寿桥后,夹门关生来两边赶的现状就结束了。延续麻柳树半边街的场期,逢3、6、9两边同时赶场,此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六辑 市镇夹门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ji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