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
这一点我相信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刚参加工作头2年的一天,我与我爸通电话,谈到薪水这个话题时,我说那谁谁谁加薪了,就我没加。
他用四川方言说:“你晓得是为啥子哇?”
我回:“晓不得。”
他继续说:“这是人事问题诶,你龟儿子一天闷起闷起不开腔,老子给你说。”
毫无疑问,我们从小被灌输要与人主动建立关系,无论愿意与否。我小时候在村里称呼别人,叔叔、嬢嬢、爷爷、婆婆等,几乎不是我自愿的,都是在大人的逼迫下,即使我有叫的意愿,还没出口,大人的要求会在我喊出之前出现。
香港金利来集团创始人曾宪梓先生,在一次访谈中讲了2个亲历的故事:
我卖第一条领带时,拿着2盒领带40打,跑到尖沙嘴的一个摊档,坐下来跟摊主聊天,推销领带,最开始人家拒绝,说我的领带好,就是价格太贵,不愿意进我的领带,后来你一句,我一句的聊着聊着,交朋友了,摊主就给我买了一打领带,我当时欢喜得不得了,从此以后啊,我就觉得做生意应该先交朋友。
当时Levi’s、Anna Sui、Montagut 在服装业很有名,所有当地大公司大老板都跟他们的经理很熟,我跟他们根本不熟,于是我就想办法先交朋友,通过Levi’s的经理,把部长和经理约到澳门去玩,吃喝、照相我全请客,三个月的一天部长就突然问我说,曾先生你是做什么的呢?我就说我是做手工领带的,于是部长就说,我们需要领带啊,我等他三个月,就等他这句话,他主动找我买领带,所以说交朋友多重要啊。
连成功人士都在强调做生意应该先交朋友,要取得成功应该先搞人际关系。
2013年,我进入一家时尚生活杂志社卖广告,那时经常听同事说,要搞关系,要给回扣,要约出来吃饭、喝酒、K歌,要请客户推桑拿。
我很排斥,不希望我做的工作是这样的,必须要在推杯换盏,灯红酒绿下才能成,我在内心深处毫无根据的隐约觉得他们说得不对。
为了取得业绩,也为了锻炼自己,还因为有经验的前辈同事和领导都这样说,我也尝试这样做了。
时间一长,对我而言,的确有很大的改变,抗拒害怕见人的心理程度减轻了许多,不再那么胆小内向,相比过去更擅长与人的交互。
我依旧不喜欢与人交际。除了我从小的本性如此外,我不觉得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人际关系上有太大的实质意义。
我跑业务拉广告,很多订单之所以能成,并不是因为我与客户有什么密切的私交,而是他正好需要,有预算,我的产品正好能匹配,与客户的关系,对业务的促成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并不是关键要素。
搞人际关系更多是在浪费时间,吃吃,喝喝,聊聊,已不是什么稀罕,今天信息这么流通,人的认知水平提高,其实坐在一起聊了,也就聊了。
曾宪梓先生那个年代与现代相比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处在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对外界的事物抱有强烈的新鲜感,也容易被刺激,信息的交互,更多来自人。在那个年代,做生意要想成,会交朋友的确很重要。
但底层逻辑始终没变,领带没做好,你再试试?
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并不适用今天的社会。
中国依旧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但人情淡薄了,人不再需要那么多的人的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