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3日学习体会

23日学习体会

作者: 浅巷墨漓_53a2 | 来源:发表于2024-03-22 11:22 被阅读0次

23日到25日听了徐洁老师的讲座,还有各学校的案例分析。有几点深受感触。

作为一线教师,一直以来我比较喜欢学习老师的讲课形式的培训,而不喜欢讲座形式的培训。但是听了2天的讲座,我转变了观念,实操性的名师讲课固然直观形象,但我们也要聆听理论的研究与指导。从理论研究中,我们可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掌握先进国内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提高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能力。

我们教师职业的特点,是善于行动,缺乏思考。比如我在教五年级的时候,在班内开展《水浒传》的各种阅读活动,通过故事会、英雄名片、人物圈等活动,层层开展《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而我只是开展活动,后来在校长的建议下,我整理了阅读过程中的材料,根据自己的阅读活动写了一篇《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文章,并发表在期刊上。这说明了我们的教学需要反思与研究。

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我们要对教材、学生情况、课标、评价等等方面展开研究,而我们可以用半年时间研究一个小方面,并且运用于教学中。

徐洁老师从各学科研究大概念——大单元设计。此次讲座徐老师从大概念作用、课时设计、评价、跨学科等方面展示了她的研究。

一、“大道至简”的的三简原则

简单、简约、简洁

1.目标明确  重点推出

2.从果索因,效果可见。

3.易于操作,可以落实。

这三简对我触动很大,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把这三点做到,我们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1.教学过程设计简单化。教学过程优化至简,最重要的就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合理、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即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行为,遵循教学规律。在课堂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教学的最优化和效果的最大化。教学之本质在于深入浅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为学生揭示出简单的道理与规律。

2.教学语言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足够的知识基础,对教材中的某些抽象知识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教师也不易讲明白,运用形象比喻能够深入浅出地把一些高深的、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对学科知识能透彻地理解。

3.教学素材生活化。学科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活教材。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熟悉、典型的生活素材进入课堂。课堂教学有效地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能自主地探索新知,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真正地实现高效课堂。

4.教学方式多样化。学生对单一的课堂教学会感到枯燥、乏味,知识难学难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课堂的教学效率就降低了。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课堂。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省时、启智、减负、高效”就是好方法。

5.习题的设计与讲评高效化。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练习测试与讲评是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又不能让学生置身于题海,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这就要求习题的设计与讲评高效化。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和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针对性强、典型、新颖、有层次的课堂练习题。在练习中形成技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练出成效,促进高效课堂。同时,教师应注重习题、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应力求精讲精析,抓住典型错因,择其要点加以点拨,充分启发学生思维,对解题思路加以引导,对解题策略和技巧进行训练。

      把宏观问题简单化,将微观问题形象化,聚焦主要、最重要、最本质的问题,寻找出最简捷的解决方法,这正是教师应追求的大道至简的教学境界。

二、单元结构一体化

1.徐洁老师从提炼大概念、表征大概念(学习目标)、转化大概念(核心问题)、评价大概念(落实大概念)一体的单元结构,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单元,从而展开我们的教学活动,徐老师着重强调了单元大概念的提炼和学习目标的指定,要从学科出发,从新课标出发,从学生出发。我们的学习目标制定要在单元要求之下,不能信马由缰,天马行空。比如散文单元的课文,要按散文的要求展开教学。一篇课文放在不同的单元里,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

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用学生的思维考虑问题,以问题牵引学生,给学生问题,这与我们的生创课堂不谋而合。当预设与生成不匹配的时候,我们要表扬学生有多元化思维。我们老师要转换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2.对于评价,要注重评价要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要实施嵌入式评价,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1.要注重学习目标的评价,目标是一堂课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在制定目标后,要展开评价,是否合乎新课标、学科素养、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特点、能力特点。

2.教学过程、学习成果的评价也都要

3.评价量规不是唯一的评价工具,评价量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完善的。

马丽老师《从新高考审视新课堂 以微专题带动达大单元 》,感受:关注真题,分析考点,关注新课标,展开研究,确定我们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从小形成新课堂。关注新教材,单元提示,单元语文要素。重视教材、教考结合。

(二)大单元教学设计

立 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人

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运用系统。

具体步骤

1.在真实情境下--这是做大单元的一个任务设置前提,也就是你

要解决什么问题。(说的问题?写的问题?读的问题?)

2.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人文主题--类似于过去的“主题或者议题从哪里来”。

3.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就是“怎么操作的问题”。

4.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运用系统--就是“教给学生怎么用”

三、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目标撰写要点

1.从“教的目标”走向“学的目标"

2.从“笼统、抽象”的目标走向 “具体、明

确”的目标

3.从“随意、模糊”的目标走向“明晰、层次分明”的目标

四、核心问题的设计

(一)优质基本问题的特征

1.是开放式的,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不存在唯一的、最终的、正确的答案。

2.是发人深省和引人思考的,这些问题常常会引发探讨和辩论。

3.是需要高级思维的,如分析、推理、评价、预测等。仅仅通过记忆知识点无法有效回答这些问题。

4.会指向学科内 (有时是跨学科的)重要的、可迁移的观点。

5.能引发其他问题,并激发进一步的探究。

6.需要证据和证明,而不仅仅是答案。

7.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反复出现,也就是说,这些问题需要反复不断地使用和修订。

(资料来源:麦克 cTighe )

问题是课堂的心脏,课堂靠问题推动。研究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的区别。

基本问题与大概念、目标相匹配。

表现性人物设计

主题情景任务:从教材中深挖。

五、设计与实践

单元导学课

六、跨学科学习

1.新课程标准

2.方法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各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分解法

道德与法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健全

人格、责任意识

语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数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英语: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历史:唯物史观、 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

国情怀

3.方法三: 学习领域设计法

徐老师说我们可以从:我与自然 我与社会 我与自己三个领悟设计跨学科主题。

跨学科结构有主次、并列和嵌套三种结构。

从徐老师的跨学科研究中,我有些启发,学校的校本课程也是跨学科的一个方面。而我们学校也开展了校本课程。

我开发了《柿子红了》校本课程的研发,这是在上一级学生将要毕业时开发的。听了徐老师的讲座后,我回去和我新的学生,走进“柿子”。“柿子红了”课程融合多学科:美术、语文、科学、音乐、劳动多学科,学生了解柿子树、柿子叶、柿子外形特点,并画出来。语文课上学生们欣赏相关诗文,感受有趣的柿子文化;科学课则追寻柿子的原产地,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人地协调观。劳动课上,学生们会解剖柿子,探究柿子的内部结构,学会用柿子制作“果丹皮”、“果脯”“柿子酒”“柿子醋”等。

“柿子红了”课程我采取并列式的结构。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深感受到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而我在去年加入了“新评价”小组,一开始,对于评价,仅仅只是浅显地认为评价只是对学生的评价,经过小组内的研究,阅读分享在群内的文章,对于“评价”我有了更深的认识,评价分为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作业等等的评价。这次学习我对“评价”又有了一层认识。以后我要加强自己对教学的研究,做到有行动、有反思、有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3日学习体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oq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