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人很多,我害怕了!”
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有大学问的人,虽然他并没怎么上过学。
离开家乡后,沈从文选择在北大做旁
听生,他不断激励自己多读书,并努力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成为朋友,向他们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就这样,这个来自湘西的农村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震惊文坛的散文大家。
1928年,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向已经在文坛上颇具成就的沈从文发出子邀请,想要聘请他来担任学校的文学讲师。而这一年,沈从文刚满26岁,他的学历,也只是小学毕业而已。
当沈从文第一次走上讲台时,讲台下
早已坐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看到教室里里外外挤满了人,沈从文愣住了,这一愣就是10分钟之久。
之后,沈从文开始上课。他准备了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但由于紧张,不到10分钟的时间,沈从文就把准备的内容全讲完了。
此时距离下课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这可如何是好呢?
由于沈从文是个非常务实的人,因此
他并没有选择在讲台上通过闲扯来填补时间。相反,沈从文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
“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
看到这行字,原本安静的教室里爆发
出一阵充满善意的笑声,同学们都被沈从文这淳朴而又可爱的告白逗乐了。
后来,胡适知道了这件事,大为赞赏,觉得沈从文能在第一次讲课中向学生们坦诚自己的“害怕”,是一种“成功”的举动。
在那之后,沈从文曾先后在西南联大
和北大任教。由于他并非科班出身,也不拘泥于死板的教学方式,
所以他的课总是很受欢迎,特别是他独具个人风格的言传身教的文学教育大受好评。
当然,沈从文永远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课的经历,而这也是人们在谈论他真诚品性时最爱提及的事情。
那句“我害怕了”,将一代文学巨匠初
登讲台时的内心真实地祖露出来。能够做到如此,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但沈从文做到了,他放下了自己文学大家的面子、身份和地位,以一个新人的姿态去面对学生们的期待。能够做到如此,即使失败,也会获得谅解。
但是,有一部分人把面子看得过重。就像文学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的:“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面子这东西,其实就是虚的,它既不能给人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利益,也不会让人获得多少成长。
相反,面子时常会成为一个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唯有那些能够放下面子、放下身份的人,才能掌握人生前进的方向,自己的路自己导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