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是饱含眼泪读完了《追风筝的人》,也是两天内读了两遍的小说。
序言
这是一部关于友情、背叛与救赎的作品,具备成为一部优秀作品的一切外在要素:宏大的时代背景 、错宗复杂的伊斯兰教、前苏联侵略战争、911事件、塔利班、本.拉登、兄弟与私生子、忠诚与背叛、内疚与救赎。然而光是这些还不能成为一部优秀作品,小说的魂魄,也是最引人入胜、最能抓住人心的是情节对人物的性格的塑造及对人性的深层挖掘。小说并没有刻意地控诉侵略战争对昔日家园的毁坏、连年内战对祖国造成的深重灾难、宗教冲突对异族的杀戮、伊斯兰教对女人的残忍与不公,因为作者的重点在自己,对自己的懦弱、胆怯、背叛、无情、内疚、悔恨、逃避、自我惩罚,到最后自我救赎整整二十六年的心路历程再现。
情节
故事发生在70年代的阿富汗,出生于富家之子的主人公阿米尔,母亲因难产而死,出生便继承父亲的高贵身份-逊尼派的普图什人;哈桑是他的小仆人,晚他一年出生,因为兔唇遭到母亲遗弃,由其父亲--也是阿米尔父亲的仆人阿里抚养,天生是低贱的什叶派哈扎拉人。儿童的世界没有宗教冲突、没有贵贱之分,两个自小失去母亲的男孩吃同一乳母的乳汁长大,相互陪伴、相互玩耍,表面上是主仆,情感上更像是兄弟。小阿米尔更多继承了母亲的纤弱、敏感、文静、爱读书,而他的父亲一直希望他像一个真正的伊斯兰男人,勇敢担当、孔武有力、血性十足。也许是心中一直渴望得到强悍父亲的承认和引以为傲,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哈桑,这个令人心疼的男孩,从小对小主人极其忠诚、永远为保护阿米尔出手、永远替阿米尔担当一切责罚,朴实的哈桑、忠诚的哈桑,善良的哈桑,一切不公屈辱都独自承受的哈桑,我一边看一边为哈桑流泪。
故事的转折发生阿米尔12岁那年参加久负盛名的阿富汗追风筝大赛,终于撕裂所有对手的风筝,就剩把最后一支飘落的风筝追到手做为战利品炫耀。忠诚的哈桑是追风筝的好手,他欢快的对小主人承诺一定追到,并留下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撒腿而去。追到风筝的哈桑被昔日为保护阿米尔而得罪的三个坏孩子堵在人迹稀少的小巷子里,要么交出象征荣耀的风筝,要么被欺负。哈桑誓死捍卫对小主人的承诺--追到风筝,三个坏小子对哈桑的惩罚,是秉承伊斯兰教信仰的穆斯林来说最大的耻辱,他们强暴了年仅11岁的哈桑。这一切被稍后赶到的阿米尔看见,他害怕胆怯不敢为保护了自己千千万万遍的哈桑出手,而是躲了起来;对战利品风筝的渴望,对得到父亲的认可和赞赏的渴望,使他也没有向成人求救,而是选择沉默。两个孩子个怀心事,谁也不提小巷发生的事。阿米尔得到了父亲的赞赏,父亲为他举办了盛大的生日宴会,受到族人的吹捧。受伤的哈桑将一切埋在心里,依旧忠诚尽职的服侍自己的小主人,只有父亲阿里觉察到儿子的异样。然而阿米尔自此得了心病,小巷的一幕成了他一生的梦魇,父亲的赏识和族人的赞美,都不能医治好他的失眠,最要命的是哈桑一如继往的对他无条件的付出、服从、忠诚,这恰恰是阿米尔最大的痛苦。一个错误经常接连着另一个错误,阿米尔要想过正常的生活,唯有赶走令他痛苦的根源--哈桑。他设计了笨拙的丢钱丢手表一幕陷害哈桑,这一次哈桑仍然选择保护阿米尔,承担罪责。尽管父亲原谅哈桑,极力挽留阿里父子,一切心中有数的阿里为了保护儿子,竭力离开。一对童年起兄弟般的小伙伴就这样分开了,自此踏上了不同的道路,人生再无交集。
197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跟随父亲几经磨难转辗到了美国,失去了阿富汗贵族身份,父子俩在美国有一段艰难岁月。阿米尔忙着生存、学业、结婚、父亲去世,有一段时间他确实忘记了哈桑,只是非常偶尔的在梦中出现小巷的那一幕。这期间,阿富汗国内时局动荡,俄国佬撤军后,经历了连年的内战,最终塔利班执掌政权,开始极端统治,疯狂迫害异族同胞,而哈桑的哈扎拉人更是被大规模屠杀。这一切离阿米尔太遥远了,他只是在忙碌的间息想起自己快乐的童年,想起儿时最好的伙伴哈桑,那是他认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26年后,阿米尔38岁时,接到父亲生前好友拉辛汉的电话,前往巴基斯坦会见临终前的拉辛汉。至此,小说的第二大冲突及悲剧性展开,拉辛汉告诉阿米尔哈桑夫妇已经被塔利班枪杀,留下一个儿子索拉博在喀布尔的孤独院。拉辛汉希望阿米尔能找到索拉博把他送到相对安全的巴基斯坦孤儿院,阿米尔考虑到在美国忠爱自己的妻子、喜爱自己的岳父母、熠熠上升的事业,他不愿意到危险的阿富汗去找索拉博。拉辛汉洞悉他和哈桑童年的一切,终于小说的惊天秘密被揭露,原来哈桑是他的同父异母弟弟。童年的梦魇、一直遭受不公待遇的亲弟弟哈桑,一直以来逃避不肯面对的内疚和对自己的痛恨,在那一刻在阿米尔体内复活,终于他迈出了自我救赎的一步,踏上去阿富汗寻找亲侄儿之路,正如拉辛汉反复说的: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结局
故事的结局是阿米尔找到了饱受伤害、得了自闭症的侄子索拉博,经历艰难终于可以领养自己的亲侄儿,带到自由安全的美国 。在公园,已是38岁的阿米尔带着沉默的索拉博放风筝,那是哈桑带儿子在喀布尔阿米尔的家里常做的游戏,孩子终于露出微笑,拿起线圈,阿米尔追逐着风筝,一如童年和哈桑在没有受到战争侵害美丽家园的蓝天下追逐着风筝。
时代与宗教
小说的成功首先得益于紧扣时代背景,跨度从安闲舒适的70年代的阿富汗到2002年饱受战争创伤的阿富汗,你能看到近年来新闻中的阿富汗,阿苏战争、塔利班、本.拉登、911事件、双子塔的倒塌。70年代的阿富汗尽管受着森严宗教的控制,可是你能感受到富裕、悠闲、有些方面比中国的70年代开放,有牛仔裤、可口可乐、美国电影。通过主人公从阿富汗逃亡至美国的经历,无声控诉了苏联入侵对阿富汗造成的灭顶之灾,一个平静富裕的小国被破败的家园、逃难的人群取而代之。伴随战争的还有之前宗教秩序的毁坏,人性的丑陋和道德的下滑。
宗教冲突,尤其是伊斯兰教一直是令人瞩目的卖点。尽管作者没有着力讲述错宗复杂的伊斯兰教,只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的不同,因而造成的天生贵贱的不同,正如阿米尔和哈桑。然而书中让读者切身感受到的是宗教对人的约束,对家族、血统、荣誉和尊严的看重和追求。近来年人们对伊斯兰教多有妖魔化,尤其是这一两年在阿富汗和叙利亚活跃的极端组织,更让人们将伊斯兰教等同于极端教义,是疯狂、残忍、愚昧、原始、偏激、杀戮的代名词。这本书告诉读者,这并不是真正的伊斯兰教,阿富汗人同样深恶痛绝这些打着原教义主义的极端组织。
救赎
人性的挖掘是这本部小说最出彩的地方,也是能深入打动我心之处。小说不仅深度挖掘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懦弱、胆怯、自私,他的父亲、他的妻子、迫害哈桑的坏小子阿塞夫,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可面对的往事,都有人性背后的丑陋和过往的错误,有人得到了救赎,有人终其一生沉陷其中。阿米尔的父亲,典型的普什图人,英武高大,勇敢聪明,事业有成,是个开明的穆斯林,身上有浓浓的男人气,受到邻里的尊重与爱戴。正因为此阿米尔一直希望得到与自己气质格格不入的父亲的承认与赞赏。然而他的父亲却与自己仆人阿里的妻子偷情,生下私生子哈桑,做下了穆斯林男人最不耻的行为。在父亲过世15年后,当阿米尔从其生前好友拉辛汉口中得知哈桑的身世,父亲的高大的形象曾轰然倒塌过,终于他理解了父亲为什么不惜血本在喀布尔办孤儿院,在逃亡的关头为了保护一位陌生的穆斯林女人不受苏联士兵的欺辱而不顾安危挺身而出,为什么当阿里父子执意离开时,大哭着恳求他们留下,在美国的艰难岁月中不经意间总流露出哈桑要同他们在一起多好啊。每个人都会犯错,他的父亲已通过自己的一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昔日的错误让他成为了一个更高尚正直的人。阿米尔的妻子索拉雅,到了美国后曾有段不堪的岁月,18岁同一个阿富汗男人私奔并同居一个月,这成了她一生抹不去的污点,即使在美国,也被阿富汗同胞所议论纷纷所不耻,待字闺中,无人上门提亲,直到遇见阿米尔。阿米尔说作为一个穆斯林,为什么他能够接受一个失洁的穆斯林女人,因为他认为自己也是有过去的人,自己也段不堪面对的历史。索拉雅通过不懈的学习成为一名教师,她尽心侍奉病中的公公,鼓励阿米尔创作,即使是犯下在穆斯林眼中最严重错误的女人,也能够得到救赎,成为受人尊敬的老师,最好的儿媳妇和妻子。我们都会犯错,然而并不影响我们向善,不影响我们追求人生中那些美好的东西 ,犯错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好。
最后说说阿米尔的自我救赎。寻找自己的亲侄子索拉博是整个小说最虐心的部分,因为索拉博已经从孤儿院被加入塔利班并枪决哈桑夫妇,也是昔日强暴哈桑的主犯阿塞夫掠走,令人崩溃的是索拉博的命运比自己的父亲哈桑更悲惨,他成了阿塞夫的性奴。在与阿塞夫一对一的对决中,明知自己不是阿塞夫的对手,文弱的阿米尔承受着阿塞夫暴风雨般的铁拳。这是一顿迟到了26年,当哈桑在小巷被强暴时,他应该冲出去与兄弟一起,明知打不过,也要一起承受的铁拳。他的心里甚至希望阿塞夫的铁拳来得更疯狂些,来得更凶猛些,将深埋在心底26年的懦弱、惭愧、内疚,和一直纠缠的梦魇,被这铁拳打出、打烂、打碎,以肉体的疼痛来减轻灵魂的问责。关键时刻,得到父亲弹弓神迹真传的索拉博将弹丸射入阿塞夫的左眼,这一射报了当年父亲受到的屈辱,报了自己的屈辱,也救了叔叔的命。
风筝
风筝在这部小说中有多重寓意,是阿米尔和哈桑兄弟情般快乐童年的见证,是70年代尚未受到战争损毁的美丽家园、幸福祖国的见证,也是让阿米尔在关键时刻选择背叛与出卖,选择胆怯与沉默的见证,是自由与救赎的象征,也是最后唤醒索拉博的象征。每个人心中都有个风筝,它也许折戟沉沙过,也许误入歧途,关键是我们是否一直秉持信仰,一直心怀希望,无数次的尝试与努力,让它飞得又高又稳。
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不堪回首的历史,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勇气面对,有没有行动完成自我救赎,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毕竟,哪儿都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