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文学平台有个很靓的名字——遇见徽文化。
对于安徽皖南山区出生的我,三十岁之前真的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徽文化”,后来经常与一些皖籍文人交往,才知道“徽文化”是多么恢宏的文化典范,她是中华民族文化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是华厦文明长河中最美的篇章,她始终引领和代表着江淮儿女的壮志情怀。
最早以为徽文化就是姚鼐方苞戴名世所代表的桐城派,以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是“徽文化”的完整诠释。当我有幸登临寿州古城墙遥看“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时候,当我徜徉浩瀚百里的安丰塘畔,当我徒步穿越徽杭古道的时候,当我把玩徽砚学着新安诸贤的模样磨墨挥毫时,当我……
上海颖上商会跟上海南陵商会缔结友好商会时,他们纂写了一幅对联赠与我会,内容是:申城奏鸣管鲍乐,沪上劲吹周郎风。我会把我县境内出土的代表中国最早青铜文化的青铜龙耳樽复制品回赠给他们。
参加了一次在上海举办的“春申君论坛”,才知道春申君黄歇原治皖地,礼让熟地来到水患严重的长江入海处附近,励精图治疏通水道功垂千古,黄浦江、黄渡等因此而得名。
无论是代表着江淮流域的中原文化,还是深藏底蕴的徽杭文化,纵有千门百派,她们都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席间遇见一直膜拜的朱老师,皖版周慧君式书法达人王老师,豪气干云的吕总、范总,精于规划设计的钱总,年轻有为的吴总、张总,尤其是满腹诗书的谢总,我见犹怜的林妹妹…大家不约而同地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彰显着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一次茶叙中,一位皖籍智人曾经戏称:
无徽无以成商,
无徽无以成乐,
无徽无以成文
无徽美食寡味,
无徽山川失色,
无徽何以治国,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