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老师在公开微课上讲了家庭教育中父爱的重要性。她说有父爱陪伴的孩子智力水平更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更强。还建议我们每天拿出两小时来陪伴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大自然中有阴阳二气平衡共存才孕育了万事万物,家庭教育中也得有父亲和母亲同时存在。父爱如山如天是阳,母爱如水如大地是阴,唯有阴阳平衡,阳主阴从才会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父爱和母爱在亲子关系中就像等腰三角形,一旦一方失衡,变成了斜三角形,家庭关系必然失衡。
父爱缺失的现实情况
但是在现实情况中这种失衡的存在不可小觑,体现出来的就如诈尸式育儿,平时母亲又是工作又是育儿又是家庭主妇,父亲工作忙,常在外出差,难得一起吃饭和陪伴。母亲似乎也习惯了这种僵尸般的亲密关系,觉得岁月静好,还有孩子可以陪伴,可以全权掌控孩子的成长,没人会来干涉。但是父亲一旦回来就会打破这种岁月静好的局面,犹如诈尸般给自己和孩子带来麻烦,弄得家里更是鸡飞狗跳,一地鸡毛,成了压垮母亲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破口大骂父亲他还不如不回来。这就是所谓的诈尸般育儿,这样的父亲居多,个别母亲也会有类似的情况。
吴伟老师上课伊始就告诫我们不要对号入座,还请我们思考,她所说的真的是我们家里的真实情况吗?听到吴老师讲的课我很自然的就去对号入座,说实话这是一种懒惰,是种把育儿和家庭关系简单化和外包话的粗暴处理方式。我认为吴老师说的是一般规律,但每个家庭都有特殊现象,如同哲学中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按照吴老师说的办是很好,但遇到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一般规律来灵活处理。
那育儿和家庭关系的一般规律是啥?详见我做的幕布笔记:https://mubu.com/doc/egTGSu7rR0
还有吴伟老师的微课回放:

父爱缺失的原因、表现和后果
吴老师指出,父爱缺失的原因有历史的男主外传统的影响,父亲大多在外工作,以事业和赚钱养家为主。很少把亲密关系和育儿作为自己主业,会认为这是母亲的事。那我自己来讲,我口头上也承认亲密关系比亲子关系重要,我这个父亲要在育儿这件事情上占主导,可是为了工作和事业我还是没能当好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反思自己,可能骨子里还是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影响而不自知。而且我的父亲在我的成长中是缺失的,我都不知道什么是父爱如何来表达父爱。所以重建或重构父亲的角色对我和家庭关系都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对这个课感兴趣的部分原因。
像有些父亲一样,有时我也会觉得一个人在外面悠哉悠哉的,很自由,而且还可以有着自己的兴趣,看看书,美其名曰爱学习。这都是因为不知道父爱缺失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前面已经提到,父亲长期离位,在家里的角色往往沦为偶尔的苦力、搬运工、司机和导航,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影子。母亲就会把目光和精力全部投放在孩子身上,没有丈夫陪伴的女人会焦虑,而且会把自身的焦虑不自觉的传递给孩子,孩子也会焦虑不堪。一遇到孩子不听话时,母亲就会强势起来迫使孩子屈服,长此以往,孩子的未来就会很辛苦。女孩子会变得和母亲一样强势,不知道什么叫温柔;男孩子会变得优柔寡断,不知道什么叫阳刚,因为他很惧怕一个强势的母亲,但也许他会吸引来一个强势的妻子。
妻子在丈夫那里得不到关怀和爱护,就会变相的向外——亲人、孩子和朋友索取,亲密关系不复存在,夫妻不和睦,婚姻也变得不稳定。如此一来我们梦想中的家——爱的港湾,还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吗?我们所谓的在外打拼和付出又有什么意义?我们表现的那么辛苦去赚钱的目的不都是为了家庭和睦,孩子有出息吗?意识到这些着实让我震惊和恐慌,很自然就会问那我该怎么办才好。
怎么办?
家庭关系中亲密关系高于亲子关系,那么第一步就是要重塑夫妻关系。吴伟老师给出建议是
保持对爱人的关心和爱护,与妻子探讨育儿、成长方面的话题和生活方面的细节,可以让夫妻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然后建立自己的教育观念,明确夫妻关系的重要地位,以寻求她的理解和支持。告诉你的爱人你将如何去做,你将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取得什么效果,得到她的支持和认同。另外,积极支持对方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适合自己家庭教育方式都需要摸索。若对方教育方式不妥请在孩子不在场时提出异议,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而不是批评。
父母双方在孩子面前,如果出现分歧,要保证孩子没有困扰的去接受教育,不当孩子面去指责对方做错,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因为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在互相指责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内在就会很纠结,变得害怕和犹疑我的勇敢会不会有用,会不会成功,能不能做到等等。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的父母总是当面开撕,彼此指责,一方是父亲,一方是母亲,作为孩子的我真是纠结。母亲还总是强迫我承认父亲好吃懒做,但又告诉我这是我的父亲要尊重。给了幼小心灵很多困扰,现在回忆起童年和少年,那种父母双方打骂的场面总是时时浮现。我总是在克制自己不去想,告诉自己父母这么做都是不对的。但什么是对的,怎么做才好,怎么妥当的处理夫妻间日常生活中的分歧?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我,有时会不自觉的学着父母去争吵,虽然知道这么不对,但总是控制不住,这样就感觉自己很拧巴,整个人内耗很严重,很累,很想逃离,但又深知无法离开,不负责任又会遭受心灵的谴责。所以我有强烈的欲望想快速获得某种指导,告诉我怎么做好,我就怎么做,别再让我这么纠结。可是专家的建议总是一般性的,需要自己去消化,去尝试和试错,不断探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也许你会告诉我直接请专家介入,为家庭量身定制方案岂不快捷,但我就是无法突破自己这种犹疑的个性,总想通过自己慢慢学习摸索,才会去领纳和运用老师的教育理念。我也不知怎么破除这种魔咒。
重要提示
最后吴伟老师还对出差在外的我们提出建议:
即使不在家也要在家庭中刷新存在感。
出差时一定要每天列出给家人联系的任务列表,提醒自己在忙也要刷个脸熟。和家人视频通话,告诉他们自己的动态,分享自己的快乐和苦恼。也要询问和关心对方,让他们表达生活的状态。一定要告诉家人和孩子:
我在外面非常想念你们,你们是不是也一样想念我?
这么做了之后,也许我们会收获家庭的温暖。
最后吴伟老师抛出个讨论问题,问我们:
当你发现每天都是工作时,没有和家人吃晚饭的时间,没有和孩子一起玩的时间,家对你而言还意味着什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那么忙?
还建议为了使家庭关系和睦,每个月抽出一到两周安排一次聚餐或出游或其他的亲子活动。如果特别忙,抽出一到两次的时间亲自下厨做一个小菜或者帮妻子和孩子完成一个心愿,妻子和孩子就会很幸福很轻松。
所有人都希望我们的家越来越开心,越来越幸福,越来越美满。为了这个期待我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去尝试着这么做,我想你也一样愿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