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第三年,朋友圈又被刷屏。对于这次跨年演讲不同的是,点赞的人很多,吐槽的人也有不少。每天都听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对知识充满求知,其实就是有点装逼。前两年觉得挺高大上的,那时候还年轻,可能是因为听不懂吧。各种概念和造出来的新词,觉得新鲜。谁还没有成长的焦虑,所以我就成了那颗韭菜。
2018整整四个小时,我只听了一半。
演讲最让人诟病的是,罗振宇“贩卖焦虑”!来来回回,不都是在往自己的生意路上去,在这个时代要学习,要充电,付费就是捡便宜等。得到用户26000万,每天以数万的用户激增,产品取得的成绩是因为罗振宇贩卖的焦虑吗?是因为产品,因为品质,因为口碑。
通过知识付费的获益的大有人在,想想只要199就能听一个经济学家给你上课,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很多人是觉得庆幸的。是不是贩卖焦虑,不同的人都有不一样的看法,本质上还是因人而异。
我就是反面的例子,看完不准笑。
关于知识付费,我想说说自己的经历。2016年开始参加工作,之后的一年多时间,用颠沛流离四个字形容,断断续续换了三四份工作。因为心太大,不满足现状,想要改变,想要高薪。那一年半的时间,被社会和生活狠狠的按在地上来回摩擦,直到收入支撑不起来回折腾的梦想,不得已停下来,选择安定,只求生存。那段时间,工资的收入大部分还是用来还债,但是内心却无比的安定和从容。前面的折腾,让当时的我只想好好的过生活,仅此而已。
经过小半年的回血,内心那只不安的小野兽又开始躁动起来。毕竟真的不甘心做着看不到希望的工作,拿着微薄仅能温饱的工资,所以寻求改变。
没有门路,没有人脉和资源,于是开始学习,看书付费听课,走上一条看似如饥似渴的求知道路。
知道没有目标的人学习是有多可怕吗,看看我听过的课程就知道了。没有主见,没有方向,全被营销文案牵着鼻子走,觉得什么都重要,什么都听。回过头看到,有的课真觉得十分可笑,当时的心智是有多低。
以下是不完全统计的听过的课程,除此之外还有得到上的专栏、精品课、听书等等。大概算了一下2017年,花在知识付费听课上面的费用不少于10000块钱。
仅剩300多块钱,还拿199购买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就因为那句付费就是捡便宜,要在年轻的时候学会投资自己。 是真爱呀~
当然了,也不能全然都说没有一点用,至少听的过程还是激情满满的。看到上面的很多课程,标题来看就满满的焦虑感。什么逆袭,月入六位数,从两千到2万,年入50万,能被这样标题吸引的人,内心对钱对成功都无比的渴望,听完之后又然并卵。
2017年,所做的事情不仅如此,曾有一段时间每天看书,空余时间听得到的知识新闻,得到的专栏课程。好像是把时间都填满了,内心过得是无比的富足,回过头想想,依旧然并卵。
这就是焦虑,一边渴望成长改变,一边不去脚踏实地。
过得那么糟糕,最近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找到了答案。作者史蒂芬柯维提出“影响圈”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出现在七个习惯中的第一个“积极主动”。
关注圈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为一个较小的“影响圈”,积极主动的人,他们专注在“影响圈”,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影响圈里,你可以改变自己积累能量,直接影响别人。
而在影响圈外,则是你的关注圈,在关注圈里,所有的事情,你只能发发牢骚,发发脾气,或者作为一个看客围观,并没有多少存在感。
在过去那段不堪回首的时间里,我的注意力就是在关注圈,受制于外界的条件影响,而不会积极主动的去扩大影响圈推动实质性的改变。
适当的焦虑其实没什么不好的,说明你意识到了改变,想要突破舒适区去获得更好的成绩。时间宝贵,注意力是稀缺的,要把稀缺的注意力用在能够不断扩大影响圈的地方上。不要心急火燎随大流,什么都想得,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是的,我曾经是那个,不懂明辨,看不清目标,不知道需求,活该被割的韭菜。
所以,要明辨真实的需要,不要盲目跟从,要专注!在专业的领域做出成绩,你想要的自然而然就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