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从姓名的变迁,看古代文化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从姓名的变迁,看古代文化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

作者: 秋澄小筑 | 来源:发表于2020-01-14 11:38 被阅读0次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有没有发现只有我们“中国”的前面没有加“古”字?因为其他三大文明古国已经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文化传承也被迫中断!唯有我们中华文明完整保留,中国文化依旧传承!

“文化没有断过流的、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这句话说出来多么自豪!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源泉。中国古代文化不仅是我国的,也是全世界的珍宝。

曾经,中国古代文化也面临着被冷冻的局面,大部分的中国人已经不愿意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现在,不仅有国家领导人提倡,还有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在很久以前,就努力去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向我们普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了。

北京大学王力教授在50多年前就开始做这件事情。他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了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在今天看来,“仍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从姓名的变迁,看古代文化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经历了4次修订后重新出版。从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和什物等十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基础知识。

初一翻,以为自己不会感兴趣。可读了两页,便爱不释手。

书里有很多文物的图片、摹本和线图,仿佛进入了博物馆,阅之颇为震撼;内容细致却不琐碎,对于大多数日常生活里不常用的字都注了汉语拼音,语言精炼生动,读起来毫无晦涩之感。

书中有很多非常重要、本该成为基本文化常识,却极少为人所知的内容。比如,“姓名”一章中,细致地讲解了姓氏的起源与变迁。而我们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从中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

01.“姓”与“氏”的变迁,就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变迁的文化表现

姓和氏都是宗族血亲关系的代号。我们现在只用姓,不用氏。再早一点,男称姓、女称氏。而在先秦之前,并不是这样。

上古的时候,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很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比如:姜、姬、姚、姒、嬴等。

上古时期,由于社会经济主要掌握在女性手中,所以,只有劳动力的男子,都依附于女子,这就是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的婚姻,是男子加入到女子所在氏族。而当时的“姓”,就是母族的族号。

而这,恰好为“母权社会”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白虎通义》上说,上古的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子孙繁衍多了,就会分出若干分支,每个分支都会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这样,姓依然是旧族的族号,氏成为新族的族号。

姓氏最初的含义,是由当时“母系氏族社会”的环境所决定的。姓为母族的族号,说明了当时女子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从姓名的变迁,看古代文化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

先秦时代(三皇五帝到战国),姓指母亲一系的血亲关系,氏指父系一族的血亲关系。

在周代,贵族才有姓氏,百姓没有。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如:孟姜女,姓姜(孟指她是长女)。有姓,则为贵族,所以孟姜女并不是传说中的贫苦百姓。

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

先秦所说的“同姓不婚”指的是同母姓的人——母亲一系有血缘关系——不能结婚。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进步。

从“氏”逐渐成为父系血缘关系的代号,可以看出,先秦时代,男子的地位慢慢上升,社会从母系氏族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但,并没有完全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这也说明当时的阶级制度比较严格。

③汉以后,“姓”成为父系血缘代号,“氏”除了指父氏血缘之外,常被用来指母系血缘。

西汉时,先秦意义上的“母姓”已经消失,西汉和西汉以后的所谓“姓”,说的其实全都是“父氏”。

比如刘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就被称作“张刘氏”或“刘氏”。

“母姓”的消失,预示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结束。我国完全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父姓”沿袭下来,直至今天。

现在社会,随父姓的比较多,但也有很多父母在给孩子起名字时,会用母亲的姓。有的家庭两个孩子,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这说明女性在社会中的作用正在提高,地位与男性日趋平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从姓名的变迁,看古代文化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

“姓”与“氏”是随着社会从父系到母系的转变而变迁的,因此,“姓”与“氏”的转变过程,也是我国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文化表现。

02.“名”和“字”的使用,深入文化与生活

“姓”、“氏”代表族名,“名”、“字”是个人代号。

古人有名、有字。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三国时诸葛亮,字孔明;司马迁,字子长……

《礼记·檀弓》云:“幼名,冠字。”意思是说,古人出生三月,便由父亲或其他长辈为其取名;成年加冠时取字。

《礼记·曲礼》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由此看出,古时,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取字;女孩子在15岁行笄礼时取字。

笄礼是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举行的,所以,女子要订婚后才取字。所以古语说“待字闺中”,如果十五岁没有订婚,便要等,等到订婚取字。

春秋时期,“尊对卑,称名;卑者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而最最尊敬的方式是不称名也不称字,称‘子’。”

记录《论语》的人,不称名也不称字,尊称孔子为“子”,如“子曰”;对孔子的弟子,称字,如“冉有”、“颜渊”。

孔子称其弟子时,称名。如“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赐”是端木赐“字子贡”的名。

弟子自称名。如“由也为之”,“由”是仲由(字子路)的名。

战国开始,士族逐渐形成一个阶级,并在各国政治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士族的地位逐渐上升,他们比较注重称呼,对成年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必须敬称对方的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从姓名的变迁,看古代文化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

古时有“名卑字尊”之说,取字、称字,都体现了对人的尊敬。名和字的不同使用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谦恭有礼,深入了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03.从姓名 “避讳”,体会中国古代的忠孝思想真意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

避讳分为“避君讳”和“避家讳”。

避君讳,就是避开君主的名字。

汉高祖名邦,“邦”改为“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

避君讳提现了中国古代“忠”的思想。古代君主是天下的主宰,对君主尊敬,自是不可以称君主的名字。于是当时的人,就把书中跟君主名字相同的字都改掉了。

唐太宗李世民时,为避君讳,把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工部”,后世一直延用这个称呼。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从姓名的变迁,看古代文化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

避君讳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君主需要在百姓心中建立至高无上的地位,需要百姓对他像对神灵一样毕恭毕敬、言听必从。

避家讳,是避开尊长的名字。

苏轼的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序”作“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用“叙”字。

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林黛玉读书的时候,每逢遇到“敏”字都故意读作“密”,每逢写到“敏”字都会少一、二笔。她也是在避家讳。

避家讳体现了中国古代“孝”的思想。对自己的尊长自然不能直呼其名,所以遇到与自己增长名字相同的字,便改音改字。

避君讳和避家讳都是时代的产物,虽然给文字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依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值得我们去了解。

04.文化的变迁和影响,永远存在于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人类的瑰宝。作为中国人,我们必将承担起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从姓名的变迁,看古代文化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

继承和学习古代文化,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人,更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我们的起步更高,可以走得更远。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虽难精通,但常识我们应当学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给我们做了比较全面的知识普及,给我们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提供了机会,我们需牢牢把握。

指导:爱佛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从姓名的变迁,看古代文化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wo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