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体化输入
领域,选择什么领域,找到自己有感觉的领域。
第一层:让事物更清晰。
把周遭的一切用文字写一遍,描绘清楚。
全方位的记录或描述,它不是说让你写成说明书,1、2、3、4、5、6......,而最终是为了简化,因为只有具备了把事情说清楚的这项能力,你才能知道哪些环节即使你简化了,读者还是能够明白。
把很多名师大家在书中对现实现象或情感的具体描述抄下来,并标注自己的见解。
不管写什么,一定要记录那些让自己心里“咯噔”一下的东西,很抓人、很揪心。
从自己出发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读者,从自己出发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和文体。
感悟:1.可以选择全方位描述,然后简化的方法来提升阅读的质感,言简意赅,又能让读者理解。
2.我也会摘抄一些场景或者情感的具体描述,但是缺乏像安叔一样写上自己的见解。
3.可以选择目前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开始阅读,选择输入的知识。
第二层:让视眼更开阔
多读,多读市面上影响力较大的公众号文章,这个事情一定要做。
固定文章的框架。
感悟:1.自己目前对大号文章的阅读量太少,目前需要安排每天必须读剽悍晨读和猫叔,杨小米的公众号文章。
晨读必须要做晨读笔记。
第三层:认识更深刻
把所有改变你认知的东西,哪怕是极小的改变也要写下来,不断地去迭代。
及时记录好那些从你大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
感悟:1.输入的方式不仅仅是阅读,还有随时记录生活中的素材。
二、结构性加工
第一个,加工写作方向。
你要心中有数,而不是无意识的尝试。
感悟:一定要找到自己想写的领域,不要追求热门,要追求自己内心认可并且喜欢的,才可以坚持下下去。找到写作方向,同时大量输入和写作方向相关的信息。而不是看到什么写什么。
目前我想写的领域是自己我成长方向,所以我需要找到自己成长好的作者和书籍,大量的输入。目前需要阅读更多成长类的大号文章。
第二个,加工文章的立意。
不要去管什么新意、俗套,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回归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想法,你想表达什么,你想让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收获什么,就尽力把它表现出来,呈现出来。
一旦确立了主题,就好好写,不要在乎一两篇的得失。
对系统有力的时候即便是无用功,该做也得做。
选定你想表达的主题后,就去筛选素材写起来。之后,随着系统的发展、素材的充裕以及认知的提升,你的文章也会慢慢有新意。
感悟:因为自己素材积累不够,文章的深度不够。现在写的多是一个故事一个道理,有些单调和过于冗长,3月份准备学习故事思维,加强写作训练。
第三个,加工文章的结构。
故事+金句,清单式,三段式,以短段落和短句为主。
要学会估算文章的字数。以剽悍晨读为例,要求字数1500字左右,基本上3个部分为主,拆开每一个部分都是500字,按照短段落格式要求,基本上一个部分要分成4-5段,每段字数是100多字,所以根据观点去找4-5段能够支撑它的素材,并写下来。
我们要形成自己的调性和固定的文路。
感悟:通过安叔对剽悍晨读文章的分析,更加深刻的知道了如何控制文章的字数,并且如何研究风格和确定风格。
三、定向式输出
1、在写作练习上要固定的写,核心在于持续的写,最终形成稳定的、属于自己的叙述习惯。
每天最好固定写点东西,才能培养出较好的文字感觉。
感悟:写才是王道,知道了方法论,不断坚持的写。
2.在写作方向上,一定要多尝试。
发放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是自己修改了好久、觉得完美无缺的时候再投,毕竟你的文章代表你自己,是别人认识你的渠道,一定要有品牌意识。
感悟:多一个道理,可以尝试用多种风格的文体去讲述,比较哪种效果最好。
3.在能力提升上一定要多修改。
修改,它不仅能让文章变得更好,而且是二次输入的机会。重读文章的时候,你的思维是在和自己的观点碰撞,会更有意识的思考,你会发现你只是想写这个方面的内容,却激发了新的想法。
1)文章几个部分应该是支撑主旨的。
2)几部分内容有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放到一起不突兀。
3)例子要完全支撑观点,不能例证不清。
4)段落要衔接流畅,语气使用得当。
感悟:我缺乏对文章的修改这一步,下一步计划写完的文章必须要仔细阅读三遍以上,对排版和内容进行修改。把排版列入学习计划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