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
三伏时节,酷暑难耐。这时若有清风一缕、明月相伴,该是何等赏心乐事!本期我们一起来欣赏黄庭坚的《鄂州南楼书事》。
找入声字和标平仄模板
找入声字和标平仄模板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黑点表示的,这个小黑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朗诵、诵和吟的音频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赏析文本
大暑七月的北京,真的像火炉一样,热得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对着作业在思考,过了一会再低下头的时候,纸都已经被滴下的汗水沾湿了。周末去上舞蹈课,没跳几分钟,汗多得像洗了脸一样。晚上躺在床上,翻一个身,就感觉到背上已经湿透了。就像陆游《苦热》那首诗里写的:“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hé)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zèng)中”。这是因为,现在已经到了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既然叫大暑,顾名思义,自然比小暑还要热。大暑是一年中阳气最盛,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对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气。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这其实告诉我们古代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李商隐会在诗中写“于今腐草无萤火”。当然,古人这样的误会是因为萤火虫喜欢把卵产在腐草上,当萤火虫孵出来是就好像是腐草变成的。二候土润溽暑,“溽”就是潮湿。大暑时节不仅仅是热,还很闷、很潮湿,自然土壤也就变得湿润了。三候大雨时行,在今年的大暑时节,大家也都经历了很多场大雨吧,因为大暑正是北方雨水最多的时节。这个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40℃的酷热也不鲜见。俗称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的热浪当然也是在这个时节最旺。不过,气候也随时在变化,现在我们正共同面临着全球变暖的问题,也还有四大火炉甚至十大火炉这样的说法。其他城市比如说南昌、杭州、福州也都成了有名的火炉。
十大火炉大暑节气正值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最潮湿、闷热的日子,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中的“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天”顾名思义被分为三个时段:头伏、中伏和末伏,其中中伏是最热的,就是大暑时节。“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时法”确定的。干支纪时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时方法。干支的“干”就是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干支的“支”就是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搭配,就构成了60个干支,俗称“六十花甲子”。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时制度就是用这“六十花甲子”来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在古装电视剧中,如果有两个贵族男女结婚的情节,就会到宗庙去占卜看生辰八字合不合得上。为什么叫“八字”呢?这就是因为古人的出生时间的年、月、日、时使用干支计时法记录的,合起来就是八个字,所以叫“生辰八字”。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开始为初伏,共10天;第4个庚日开始为中伏,可能有10天也可能有20天;立秋后第1个庚日开始为末伏,共10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就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今年(2018年)的7月17日到7月26日为初伏,10天;7月27日到8月15日为中伏,20 天;8月16日到8月25日为末伏,10天,共计40天。
六十甲子表伏天这么热,真是难熬啊!好在我们现在有空调可以续命。那你能否想象,在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熬过这暑气熏蒸的夏日的呢?
古代人避暑的方式可以从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古代夏衣薄、透,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衣,材质清凉透气,造型宽大通风,穷人家的孩子甚至可以不穿衣服。在食的方面,古代的贵族家中会有专门的冰窖储存冰块,供夏日消暑用。先秦时期,普通人家过夏天已经发明了制冷和保鲜的“井藏法”:或在井中置一口大瓮,作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或将食品置于篮子中,用绳索系于井下保存。李重元在《忆王孙·夏词》中写道:“沈(chén)李浮瓜冰雪凉”描写的就是这种情形。到了唐朝末期,人们研究出了可以可使水降温到结冰的技术,有了唐朝的“冰棍”。宋朝街头出现了许多冷饮铺,有“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汤”等解暑的甜点。此外,黄瓜、苦瓜、冬瓜、番茄等蔬菜也十分适合在大暑时节食用。另外在住和行方面,皇帝贵族有专门的避暑宫殿,前秦时有“地下避暑室”,唐宋则有了机械控制的风扇。不过这些方法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都太过奢侈,但老百姓也自有办法,他们一般在家里的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口深井,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
沈李浮瓜冰雪凉那么诗人们又有什么特殊的消暑方式呢?
改变环境是诗人们比较常见的避暑方法。比如说李白的《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他就是跑到清凉的山里去避暑的。而且,这一看就是诗仙李白才能写出来的诗篇,懒得去摇什么白羽扇,那根本就没有用,直接脱了衣服躺在树林里,连头巾都摘下来了,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佛寺或道观因为通常是在山中,故向来是古代文人的避暑胜地,梅尧臣有《中伏日妙觉寺避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虽是中伏日,山中高树已早早有了秋声,而且佛寺清幽,能摆脱俗虑,自然心静生凉,加上清谈玄理,时有僧鼓琴于座上,故清茗一杯就让暑热尽散,诗人自然流连忘返。《红楼梦》中也有贾母带着大观园的姐妹们前往道观避暑的情节。杨万里则发现荷花池畔虽然到了傍晚还很热,但偶尔还是能遇到一阵西风带来一点清凉:“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花池边乘凉。池边的小草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风来了”。杨万里急忙敞开衣襟,企图把这阵西风全拦住,不让它溜走一点,好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凉爽。
明代仇英《凉亭消夏图》当然,诗人们消暑的方式也不只改变环境这一种,比如白居易认为在室内少放东西,心平气和坐于窗下,清风便会自然而来,凉爽也就由心而生了:“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苏舜钦则又有不同的做法,“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小院幽深寂静,我躺在竹席上,有些清爽的感觉;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虚堂。不过,只是坐在窗户下面或者躺在小院中的竹席上真的就能够消暑吗?这其中诗人们真正的秘诀可能还是所谓的“心静自然凉”。无论是在无长物的窗前,还是在正午的竹席上,恐怕在真正的伏天都不会真正清凉,归根结底恐怕还是诗人的心静下来了,心平气和,精神放松,不再让自己被恼人的暑热困扰时,那一点点的凉意也就油然而生。
元代刘贯道所绘《消夏图》,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黄庭坚的《鄂州南楼书事》也是这样一首消暑诗。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题目《鄂州南楼书事》。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湖北省辖市之一,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之一。三国时孙权即是在此称帝的,而且当时他把鄂州改名叫武昌,所以李白曾有诗云:“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这里的南楼就是黄庭坚这首《鄂州南楼书事》中的南楼,不过他所说的武昌可不是现在武汉三镇的武昌。南楼是鄂州城南部的一处古楼,又叫“玩月楼”。这可是一座名楼,有许多的诗都以它为题,比如说戴复古的《鄂州南楼》:“大开窗户纳宇宙,高插栏干侵斗牛”,范成大的《鄂州南楼》:“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郑起的《鄂州南楼》:“晓雾江山都不见,雾收日出城东头”等等。题目中的“书事”指的是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比如王维的《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黄庭坚这首诗的作者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书法方面,黄庭坚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黄庭坚自幼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七岁时便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牧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认为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已好久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但黄庭坚一生历尽沧桑,几经政海波澜,从未执掌大权,因为参与编写《神宗实录》在新旧党争的大背景下屡遭厄运,在冤屈贬谪生涯中度过了余生。但他不以为意,所到之处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黄庭坚不仅才华横溢,而且还非常孝顺,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地服侍照顾。母亲死后,他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讲的就是他每天晚上亲自为母亲刷洗便桶的故事。
涤亲溺器江西诗派是黄庭坚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是北宋后期形成的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的诗歌流派,所以合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其中,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这个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注重炼字、重视句法、讲究章法。且诗派成员大多都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黄庭坚虽讲诗法,但他并不固守诗法,而是追求最终超越诗法,达到“不烦绳削(xuē)而自合”的境界。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苏轼太过才华横溢,作诗以气运笔、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却难以师法,所以未能形成流派。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可以说最具有宋诗的艺术特色。他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诗歌创作有深远影响。
黄庭坚写诗还有非常有趣的一点,就是他写“穷”写得特别形象。比如说在《寄黄几复》中写道:“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家里穷到只有四面墙壁,其他一无所有。没有钱去看病,只能自己三次折断胳膊,变成良医。《戏呈孔毅父》中又写道:“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像我这等靠执笔写文章过活的人,生来就没有封侯拜相成为食肉者的面相,那位孔方兄则早向我发出了绝交的文书。孔方兄指的就是钱,意为钱早就已经跟我绝交了。读完这些诗后我不禁有了一个疑问:黄庭坚真的有那么穷吗?
四顾山光接水光说完题目和作者,我们来看这首诗本身吧。“四顾山光接水光”,“顾”指的是看,“四顾”就是向四处看。站在鄂州的南楼上,向四处看去,皆是山光连着水光。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描写山光水光的诗。像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芳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李清照的《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水光山色与人亲”、张孝祥的《浣溪沙》:“水光山色翠相浮”等等。青山绿水,晴天美,雨天也美,翠色相浮,与人相亲,多么的赏心悦目!作者站在鄂州南楼之上,看着“四顾山光接水光”,自然是心旷神怡啊!这个时候,盛夏的暑热也似乎就在这无边的水光山色中消散了。
接下来,“凭栏十里芰荷香。”凭栏指的是靠着栏杆。作者站在鄂州南楼之上,靠着栏杆,放眼向四周望去,在山光水色之中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十里芰荷”,送来缕缕清香。“芰”是菱角的一种,二角为菱,形似牛角,三角和四角都叫芰。“芰”和“荷”是两种最常见的水生植物,所以在诗中,它们经常一起出现。早在《楚辞·离骚》中就出现了:“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后来,南朝谢灵运有诗作《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唐代罗隐有《宿荆州江陵驿》:“风动芰荷香四散,月明楼阁影相侵”,也都是“芰荷”并称。但恐怕大家最熟悉的还是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紫菱洲歌》:“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那秋风中被吹散的芰荷红玉之影不就是迎春悲惨命运的写照吗?不过这里黄庭坚在鄂州南楼上看到的芰荷,还有它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却给炎热的夏日平添了一份清凉的感觉。
凭栏十里芰荷香在鄂州南楼这个纳凉胜地,环顾四周的山光水色,十里芰荷送来缕缕清香。那这时,作者又感觉到了什么呢?“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这无边的清风明月,自然是没有人能拘束得住吧,它们携手相伴,从南边悄然而来,给诗人送来了一味清凉。
庄子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清风明月就是“天地之大美”。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就感叹:“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江上的清风,只要你愿意静下心来去侧耳倾听,就能听见它的浅吟低唱;山间的明月,只要你愿意静下心来抬头遥望,就能看见它的美丽身影。而且,无论什么人,都没有办法禁止你去感受清风明月的美;无论你怎么用,都永远用不完,这正是造物主赐给我们的无尽的宝藏啊。大自然中,本来就有许多像清风明月一样美好的事物,可如果我们每天心里想的全部都是写作业、考试、做题、升学或者吃喝玩乐打游戏……那又怎么能静下心来去感受清风明月的美好呢?所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全在有心人能不能静下心来去领略啊。
张大千 前赤壁赋图 立轴 设色纸本“明月清风,堪为伴侣”,阳明心学的开创者阳明先生王守仁当然是这样的有心人,所以他就有诗云:“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这世间有很多快乐、很多享受是不需要用钱来购买的,但我们在忙碌中常常会忘记身边平常事物的美好。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色、音、味这些刺激我们的感官、给我们带来物质享受的东西常常能困扰、麻痹人们的心灵和天性,使人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从而失去内心的安宁。相比黄山谷、苏东坡和阳明先生的悠闲安然,我们是不是越来越远离了合乎生命、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了呢?人本就来自大自然,时不时地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嬉戏一番,可以医治我们的焦虑和紧张,让我们得以休养生息。
读书静坐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但这并不是说要依赖清风明月来逃避现实,不是说要天天沉醉于山水之间不去面对现实。在一天繁忙的学习之中,到了傍晚坐在桌边,抬头仰望一下天上的那一轮明月,也同样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吧。“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也正是因为清风明月的这一层含义,因为黄庭坚能够在这炎炎夏日中静下心来去感受清风明月的美,所以他最终才能“并作南来一味凉”啊!
黄庭坚的这首小诗,既有外界景象的描写:鄂州南楼四周山光水色、十里芰荷、楼头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同时又有全方位的自身感受融合在其中: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所看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气,是嗅觉所闻到的;清风、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所感到的;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短短二十八个字,把种种感官都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受、领略和体验。此景此情,怎不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呢?这首小诗,细细品味之下,便会让读者忘记自身的处境,仿佛自己也跟着黄庭坚登上了鄂州南楼来乘凉了。而当自己的心也在那一片山光水光、十里荷香中静下来后,自然也就感受到了那清风明月之美,感受到了那南来的一味清凉。
读完这首小诗,你是否也愿意暂时放下身上繁忙的事务,走进自然,去欣赏一下清风明月之美呢?
1723 丙辰(1556年)作 行书前赤壁赋 镜心 纸本 文征明《鄂州南楼书事》参考反馈题目
1.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很多人都知道三九怎么算,也熟悉《数九歌》,但三伏怎么算却不一定都知道。你现在会算了吗?
2.你们家所在的城市在大暑时节是否也是火炉呀?你觉得火炉城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吗?
3.你还知道古人有哪些避暑方式吗?
4.你还读过黄庭坚的什么诗?能分享一首吗?
5.再分享一首你喜欢的消暑纳凉诗吧。
参考资料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