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曾经向我吐槽:“我儿子就是不爱学习。我向他承诺,双科考试成绩达90分以上,每科奖励一百块,另外,任他选一个地方去旅游。”
这个家长家底丰厚,说话豪气冲天。但是,他的心愿,恐怕很难实现。
因为,他儿子的各科成绩,都徘徊在及格的边缘,距离90分太遥远。那一百块的奖励,遥不可及,对儿子没有任何吸引力。
然而,家长对儿子充满了自信。他认为,即使用钱砸,也要把儿子的成绩砸上来。
于是,他请了一对一的家教。儿子每天放学回家,已经疲惫不堪了,还要继续面对一个小时的一对一家教。
家教的老师,只是让孩子重复练习书中的习题。这些习题,孩子已经做了N遍了。
家教的效果可想而知。孩子对学习更厌烦了。父亲许诺再多的物质奖励,也毫无效果。
在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作者提到:以写作业作为惩罚手段来对付孩子的某些错误,已不是出于教育目的,而是出于大人们的情绪发泄,只是权威性地让孩子暂时屈服。
孩子学习成绩差些,这不是他的错,让孩子反复做练习,使他对学习产生严重的厌倦情绪,这可是家长和老师的错。
每个孩子的资质不同,取得的成绩自然有异。
虽然有人说“笨鸟先飞”,但也要孩子愿意自由飞翔,才有效果啊!
面对这种状况,该怎么办呢?
尹建莉认为,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的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惩罚手段强制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地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心理。
在这方面,我有切身的体会。
闺女读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随手拿起她的数学练习册翻了翻,发现所有的计算题,她都做完了,而所有的应用题,她都只画了一个大大的“?”号。
这孩子,是什么意思呢?她平时的数学成绩也不错,怎么会一道应用题都不解答呢?
闺女回来了,我拿着那本数学练习册对她说:“你不想做那些应用题,是吗?如果是这样,你不必做了,我把练习册交回给老师,叫她以后不用布置作业给你做了。”
闺女听了,马上向我道歉:“妈妈,我错了,我马上把应用题做完。”
所以,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多给一些自由和鼓励,适当运用逆向思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比那些无意义的惩罚与奖励,效果好得多。
网友评论